摘要:新加坡學校德育以科學化、本土化、現(xiàn)代化和社會化的儒家思想為指導,確定學校德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nèi)容。用儒家思想整合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抵御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探究新加坡學校德育的儒家思想底色,尋求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加坡;學校德育;儒家思想
新加坡,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島國,曾經(jīng)長期被英國和日本進行殖民統(tǒng)治,1959年宣布自治,1965年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從一個水源都需要引進的落后國家,到現(xiàn)在躋身“亞洲四小龍”的行列,新加坡的成功在于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提出人才立國,教育立國的策略,用儒家思想作為共同價值觀的理論基礎,用儒家思想倡導的“以整體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精神,“修、齊、治、平”的個人修養(yǎng)模式,“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觀,構筑共同價值觀的核心。①我國作為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和新加坡有著相似的文化根基,且我國正致力于學校德育的改革和道德建設,因此,從儒家思想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學校德育,無疑會給我國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新加坡學校德育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世界各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校德育。在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大背景下,新加坡學校德育將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同儒家思想有機整合,彰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學校德育。
(一)教育目標以儒家思想為指導
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教育目標是學校教育中一個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新加坡學校德育目標一儒家思想為指導,教育目標的設定和實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建國初期的“好公民”教育目標階段。新加坡建國初期,學校德育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灌輸禮貌、誠實、毅力、仁愛等倫理價值觀念,強調(diào)愛國、效忠和公民意識培養(yǎng)。②
2. 突出民族團結的多元文化道德教育目標。70年代學校德育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強調(diào)民族團結和發(fā)展經(jīng)濟,通過母語進行“生活教育”。了解新加坡立國精神、信念、成就,培養(yǎng)效忠、愛國、盡責、守法觀念,做個好公民;了解新加坡歷史沿革、地理環(huán)境、東西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與固有文化價值觀,做身心健康與品格優(yōu)良的國民;了解人生、社會、自然的相互關系,進而建立一個和諧合作的多元民族文化國家。
3. 全面德育的道德教育目標。80年代以來,由于西方技術引進的同時,文化隨即也大量涌入,傳統(tǒng)美德受到忽視,所以道德教育的目標轉向重振傳統(tǒng)文化,恢復忠孝綱常,換而言之,重新發(fā)揮東方美德,抗拒西方頹廢思想的侵蝕。③
新加坡學?,F(xiàn)在的德育目標層次鮮明:第一層也是最基本的,是對自己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這一層次是新加坡學校德育目標的出發(fā)點,要求移民及其后裔認同自己所屬的民族和文化傳統(tǒng),還要以認同之心看待同處這片國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傳統(tǒng)。第二層是樹立亞洲人的觀念。這一層是為了在引進西方技術中保持獨立性,避免新加坡成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第三層以之前的兩個層次為基礎,是最高層次,培養(yǎng)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觀念的“新加坡人”。
(二)課程設置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
世界上第一個將道德教育列為學??颇?,并且正式施教的國家便是新加坡。新加坡的學校德育課程設置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并編寫出具體的教材,完整的教學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師培養(yǎng)。
1.新加坡小學德育課程
新加坡小學德育課程,自治時期的名稱為“倫理”,1974年,開設“公民課”,主要灌輸節(jié)儉、孝梯、服從權威和忠于政府的儒家思想價值觀。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新加坡重新提出實行儒家倫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訓練,于是便在小學階段開設“生活與成長”和“好公民”兩門課程。新世紀伊始,新加坡再一次進行課程改革,小學現(xiàn)行的學校德育課程是“公民與道德教育”,包括十個方面,28個德目:(1)了解自我:自尊,自我肯定;(2)廉潔正直:誠實,勇氣,信用,公正;(3)自律:毅力,耐性,禮貌;(4)責任感:對己,對他人,對學校和社會,對國家;(5)愛家:孝順,家庭凝聚力,尊敬長輩,維護家庭聲譽;(6)愛校:學校為榮,尊重與關懷學校的成員;(7)團隊精神:合作;(8)社區(qū)生活:種族和諧,互敬互重,關懷和體諒;(9)愛國:以國家為榮并忠于國家,對國家有信心,應變能力;(10)認識與了解鄰國:相互依存,和平及穩(wěn)定。④
2.新加坡中學德育課程
80年代新加坡在中學階段的中一、中二開設了“生活與成長”、“公民與時事”課程作為必修課,課程基本上是對小學德育課程的延伸和深化;在中三、中四開設了“公民學”課程,目的是抵御“西化”,促使國民形成巨大的凝聚力。1982年又在中學強制實行宗教教育,開設《儒家倫理》課程長達8年之久。隨著1991年1月《共同價值觀白皮書》的公開發(fā)表,新加坡政府公布了“五大共同價值觀”,正式取消“儒家倫理”與其他宗教課程,統(tǒng)一以“公民與道德”科目替代。
新加坡教育部根據(jù)“五大共同價值觀”的精神規(guī)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價值觀念,分別是:(1)國家利益高于社區(qū)利益,社會利益先于個人利益;(2)家庭是社會的基礎;(3)支持社會、尊重個人;(4)珍視團結、防止沖突;(5)實現(xiàn)種族和宗教平等和睦。⑤
(三)教學內(nèi)容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為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育,強調(diào)“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主張“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謙恭禮讓”、“弘毅堅韌”、“寵辱不驚”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儒家倫理思想和“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在儒家倫理思想影響下,新加坡形成具有獨特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傳統(tǒng),形成“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的五項共同價值觀。⑥五大價值觀是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 又是學校德育的核心內(nèi)容。
二、新加坡學校德育內(nèi)容儒家思想化的原則
新加坡學校德育內(nèi)容是儒家思想化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科學化、本土化、現(xiàn)代化和社會化的特點,其中科學化是選擇儒家思想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本土化是對儒家思想融入新加坡文化的必然要求,現(xiàn)代化是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社會化則是對儒家思想的實踐。
(一)儒家思想的“科學化”原則
儒家思想的“科學化”,即剔除儒家思想中封建觀點,選擇科學化的觀點,納入學校德育內(nèi)容中,是選擇儒家思想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余英時先生曾說過無論儒學怎樣調(diào)整其結構,它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領域中已不可能像過去一樣,繼續(xù)運用《大學》的傳統(tǒng)模式了。⑦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等級制度,君臣思想,“存天理,滅人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等,充滿了等級分化,封建統(tǒng)治思想,鬼神、迷信,忽略人性的詬病,類似這樣的內(nèi)容是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果斷剔除?!爸倚⑷蕫鄱Y義廉恥”八德,“君臣有義、父子有情、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這些儒家思想,選取其中正確的、科學的觀點,正確解讀,既是科學化,又是本土化、現(xiàn)代化。
比如,“朋友有信”是說誠信是朋友之間交往的基石。在新加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小學)》中寫到:愿與他人分享,先替別人著想、能跟他人建立友誼這樣的課程標準。在現(xiàn)實中,只有寬闊的胸襟才能做到的替別人著想,才能與他人分享喜悅、成功和悲傷。這種在尊重中孕育出的儒家思想是值得我們深思的。⑧
(二)儒家思想的“本土化”原則
儒家思想的“本土化”,即引入的儒家思想,不是全盤接收,而是選取符合新加坡國情的內(nèi)容。儒家思想“本土化”是儒家思想融入新加坡現(xiàn)行文化,融入新加坡現(xiàn)行學校德育內(nèi)容的必然要求。任何外來文化都必須經(jīng)過本土文化的過濾,才可能被接受。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度,儒家思想的“本土化”在《儒家倫理》課程的開設及共同價值觀中有著具體的體現(xiàn)。
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被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涵。如“忠”指的是熱愛政府,效忠國家;“孝”即孝順長輩,尊老敬賢;“仁愛”是富有同情心,關心、愛護他人;“禮義”是指講禮貌,重承諾,守信用,誠相待,少猜疑;“廉”是對學生將來為官的道德要求,即為官、為政清廉;“恥”就是恥辱之心,旨在幫助青少年學生辨羞恥、知榮辱,培養(yǎng)一種知恥觀念。⑨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提出是儒家思想新加坡化的最集中體現(xiàn),吸取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如重視個人修養(yǎng)和家庭,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等。⑩
(三)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化”原則
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化”,即應該剔除儒家思想中守舊的、過時的思想,保留與時的俱進的部分,并進一步對其發(fā)展。
在《為儒學發(fā)展不懈陳辭》中杜維明先生指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生命力,表現(xiàn)在突破“三綱五?!?,突破“吃人”的禮教,吸收自由、平等、公義、法治、人權等價值觀念。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多次強調(diào)“東方和西方的精華,必須有利地融會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倫理觀念,馬來人的傳統(tǒng),印度人的精神氣質(zhì),必須同西方追根問題的科學調(diào)查方法和客觀尋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結合在一起。我們強調(diào)‘五倫’的東方價值觀,但也必須給予其現(xiàn)代方式的解讀。”
《儒家倫理》是以東方儒家思想價值觀為主要內(nèi)容,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為主要的形式和手段,把古文難懂的儒家經(jīng)典改編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將篩選出的儒家倫理精華用現(xiàn)代視角解釋。比如,用學腳踏車、學游泳等平凡的小事,去解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對“五倫”觀點的改造,把“父子”改成“父母與子女”,“君臣”改成“國家與人民”,“兄弟”改成“兄弟姐妹”,并對“五倫”進行了現(xiàn)代的解釋,強調(diào)男女絕對平等、處于平等的位置,摒棄丈夫是絕對權威,妻子必須服從的封建觀念等。B11
正如李光耀總理強調(diào)的,新加坡一面吸收儒家思想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文明的進步因素, 二者與新加坡傳統(tǒng)文化共同構建新加坡“獨立、民主、敬業(yè)樂群、仁愛禮讓、廉潔奉公、刻苦勤勞、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新加坡精神。B12
(四)儒家思想的“社會化”原則
儒家思想的“社會化”,即學校德育內(nèi)容中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不單單是在課堂,還體現(xiàn)在“學而時習之”的社會實踐中。社會實踐是德育理論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具體包括課外德育輔導活動以及社區(qū)德育實踐。
1.課外德育輔導活動。新加坡學校通過開展五項德育輔導活動來有效地實現(xiàn)學校德育目標:(1)榜樣教育:選取認真履行國家德育目標的榜樣,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2)闡釋教育:教師有義務向學生解釋新加坡社會規(guī)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則的意義,有責任幫助學生理解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身的價值觀;(3)規(guī)勸教育:教師與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對學生進行激勵和規(guī)勸,使學生能夠履行所學的價值觀;(4)環(huán)境教育:通過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德育氛圍,進行潛移默化地教育;(5)體驗教育: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直接正面的經(jīng)驗,積極向上的體驗,認同道德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2.規(guī)范的社區(qū)服務活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yǎng)成服務精神,新加坡教育部推行了一項學生社區(qū)服務計劃,包括六方面內(nèi)容:(1)“好朋友”計劃;(2)關懷與分享計劃;(3)負起校內(nèi)的領導責任;(4)到福利收養(yǎng)所和兒童組織服務;(5)清潔環(huán)境計劃;(6)臨時服務,如慈善樂捐、春節(jié)慰問等活動。新加坡學校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來踐行該項計劃,如文體活動、清潔活動、植樹活動、忠誠周和尊老敬賢活動以及文明禮貌月活動等。學生通過社區(qū)服務增加對社會、國情的了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了知行統(tǒng)一。B13
三、新加坡學校德育儒家思想化的意義
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和發(fā)展,新加坡學校德育儒家思想化成為了新加坡學校德育的一大亮點,其標志性和導向性也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作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德育網(wǎng)絡的理論基礎,新加坡學校德育儒家思想化也是挽救社會道德滑坡危機、防范道德缺失的重要手段。
(一)有利于多元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和整合
新加坡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使得其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西方的物欲主義和消極頹廢思想也在侵蝕年青一代的思想,“西化”傾向也給社會帶來了“世風不古”、“人情淡薄”的負面影響。通過一系列的追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青少年的國家意識淡薄、犯罪率上升、心態(tài)冷漠等。14新加坡政府一直都把學校的道德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的重要措施,因為人民精神教育的成敗決定著新加坡的未來,為了能抵抗西方價值觀念腐蝕,新加坡選取了儒家思想。
新加坡作為世界上少數(shù)將道德教育列為學校科目并正式施教的國家,在學校德育儒家思想化方面不僅對德育課程不斷改革,還做出很多努力,比如2006年政府設立“道德培育獎”和“杰出道德培育獎”來鼓勵學校加強道德教育,對講授《儒家倫理》課程的老師進行專業(yè)培訓等等。
基于新加坡多元文化、多民族、多宗教的特殊國情,新加坡政府決定整合多元社會核心價值觀。為了避免敏感的種族問題,維護穩(wěn)定的局面,新加坡政府決定用儒家思想塑造出適應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適合新加坡國情的核心價值觀——“共同價值觀”?!肮餐瑑r值觀”的提出,標志著新加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全體新加坡人都能接受的,具有主導意義的道德教育價值體系,與之相應的德育課程也標志著學校德育儒家思想化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德育網(wǎng)絡的完善
學校、家庭、社會是教育的三大場所,共同推進終身教育的前進。德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切實履行各自的教育職責。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和深化,具有隱蔽性和滲透性。學校教育作為德育的主戰(zhàn)場,具有正式性和強制性。而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為二者提供了支撐、保障以及實踐的平臺。
新加坡學校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特別重視隱蔽性的家庭教育,重視對學生品德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重視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聯(lián)系,比如各學校都要建立家長聯(lián)誼會。新加坡學校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立學校與社會機構一體化的、互動合作的文明社區(qū),而學校推行學生社區(qū)服務計劃,以此建立廣泛的社區(qū)教育網(wǎng)和教育監(jiān)督站。B15
新加坡政府還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予以配合,如常年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等社會性道德教育活動。新加坡政府每年倡導的各種活動就多達30來種。新加坡領導人也經(jīng)常參加社會性道德教育活動,并在公開場合多次發(fā)表飽含儒家思想的“尊老愛幼”、“民族團結”、“吃苦耐勞”等充滿正能量的言論。新加坡政府在社會上推行的獎懲標準與學校德育內(nèi)容相一致,對各種新聞機構和大眾傳媒依據(jù)法律進行嚴格管理,引導媒體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
新加坡是個開放的社會,建國初期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也隨之傳播,這對新加坡人尤其是對青少年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tǒng)觀念被淡化,甚至被“西化”。當時的德育主要培養(yǎng)國民意識、效忠國家和對社會的責任,忽視了品德教育,導致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泛濫,公德水平的下降。161970年新加坡政府對18至20歲的國民服役人員做了一項“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他們對父母、長官、兄弟姐妹和朋友的態(tài)度,以及對婚姻和婚前性行為等的看法仍然非常傳統(tǒng)??墒沁M入80年代初期后再次調(diào)查,發(fā)覺年輕人的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改變,他們比較強調(diào)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他們在價值觀和處世態(tài)度上不再那么傳統(tǒng)。17人們由此開始重新審視和反思公民道德教育。為了防止年輕一代過度西化,新加坡政府提倡青少年應該找到自我屬性,繼承上一代堅貞不屈、謙和通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抵制物欲主義和消極頹廢思想的侵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
新加坡學校德育擔起了文化傳承的重擔,在多元文化、多民族、多宗教的現(xiàn)代性空間中,用現(xiàn)代化的儒家思想,抵御了西方腐朽的價值觀,拯救了社會的道德危機,完成了公民教育中文化認同的重要步驟,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我國學校德育可以借鑒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成功之處,在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用現(xiàn)代化、科學化、社會化的儒家思想指導學校德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建立起抵御西方腐朽價值觀的沖擊的思想防線,從根本上解決道德滑坡的危機,并為中國化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張鴻燕.儒家倫理與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3,(04):32—35.
[2]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趙鶴澄.探究新加坡學校德育的內(nèi)容[J].金田,2013,(10):219+224.
[4]樊建武.新加坡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79—81.
[5]向海英.動力還是助力: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新加坡的現(xiàn)代化[J].東南亞研究,2011,(03):85—90.
[6]牛曉穎,尹士花.從儒家思想解讀新加坡小學道德教育價值觀[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01):155—156.
[7]張社強.日本、韓國、新加坡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1):102—106.
[8]王學風.多元文化視野下新加坡學校德育的特質(zhì)[J].外國教育研究,2005,(03):57—60.
[9]廖藝萍.新加坡現(xiàn)代化與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新[J].理論與改革,2002,(01):94—96.
[10]魏新強.新加坡學校德育途徑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0,(08):106—110.
[11]劉紅英.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成功經(jīng)驗及啟示[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7,(02):113—116.
[12]冉小先.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對我們的啟示[J].前沿,2006,(02):107—109.
[13]高楠.中國、新加坡學校德育比較[J].技術與教育,2006,(02):19—35.
[14]史明軒.新加坡儒學倫理的復興與發(fā)展[J].九江師專學報,1999,(02):25—29+35.
注解
①張鴻燕.儒家倫理與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3,(04):32—35.
②③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03.
④⑤趙鶴澄.探究新加坡學校德育的內(nèi)容[J].金田,2013,(10):219+224.
⑥樊建武.新加坡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79—81.
⑦向海英.動力還是助力: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新加坡的現(xiàn)代化[J].東南亞研究,2011,(03):85—90.
⑧牛曉穎,尹士花.從儒家思想解讀新加坡小學道德教育價值觀[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01):155—156.
⑨張社強.日本、韓國、新加坡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1):102—106.
⑩王學風.多元文化視野下新加坡學校德育的特質(zhì)[J].外國教育研究,2005,(03):57—60.
B11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03.
B12廖藝萍.新加坡現(xiàn)代化與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新[J].理論與改革,2002,(01):94—96.
B13魏新強.新加坡學校德育途徑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0,(08):106—110.
B14劉紅英.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成功經(jīng)驗及啟示[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7,(02):113—116.
B15冉小先.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對我們的啟示[J].前沿,2006,(02):107—109.
B16高楠.中國、新加坡學校德育比較[J].技術與教育,2006,(02):19—35.
B17史明軒.新加坡儒學倫理的復興與發(fā)展[J].九江師專學報,1999,(02):2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