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是在與新古典綜合派持續(xù)不斷地爭論中逐漸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他們把收入分配理論同經(jīng)濟增長結合到一起,并貫穿到對一切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政策主張的分析過程和解釋過程。該學派的分配理論不僅繼承了凱恩斯的一些理論觀點,也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和補充,提出了一些很有特點的分配理論。
關鍵詞:新劍橋學派;收入分配理論;特點
1.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反對邊際生產(chǎn)力論
新劍橋學派的分配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同時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邊際生產(chǎn)力論,甚至認為應該回到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中去。新劍橋學派把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認為工資是工人通過辛勤勞動所獲得的收入,而利潤則是資本家憑借其對資本、生產(chǎn)資料等的所有權,通過剝削工人的勞動成果而獲得的收入,它不是通過勞動所獲得收入。如果以新古典綜合派的邊際生產(chǎn)力的觀點來看,工人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他們理所應得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工資和利潤都是他們各自憑借自己所做的貢獻而得到的報酬,工人通過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通過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資本和生產(chǎn)資料等獲得利潤。這種分配方式在新古典綜合派看來是很公平的,是符合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但這一觀點在新劍橋學派看來卻是錯誤的,認為以邊際生產(chǎn)力引導出的分配方式是不公平的,認為應該回到勞動價值論中去,只有一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才是合理的。
2.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并揭露出階級之間的對抗性
新劍橋學派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把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把社會階級分為工資收入者和利潤收入者,即工人和資本家。該學派通過分析各階級所得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及其相對變動情況,來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其中又以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斯拉法的理論為主要分析方法。斯拉法運用r=R(1-W)這一公式,對國民收入中的工資和利潤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r代表利潤率,即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R代表社會純產(chǎn)品率,W代表工資率,即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斯拉法認為,在給定的R值的條件下,只要知道了工資率W,就可以算出當前的利潤率。同理,知道了利潤率r,就可以算出當前的工資率,并且還可以看出工資率和利潤率之間的變動關系,也就是工資和利潤的變動關系。通過這一公式的分析,斯拉法得出工資和利潤之間具有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間的對立關系,認識到階級力量和階級關系在分配過程中的作用,同時還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性。
3.結合經(jīng)濟增長動態(tài)地分析收入分配問題
新劍橋學派在分析收入分配問題時,并不僅僅局限于靜態(tài)分析,而是把經(jīng)濟的增長同兩大階級的收入分配關系結合起來動態(tài)地進行分析。除了分析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情況和關系外,還將投資融入到分析過程中,考察投資的變動對利潤率和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影響情況。在卡爾多的經(jīng)濟增長模型中,他考察了投資率、資本家儲蓄傾向和工人儲蓄傾向對利潤率的影響情況。新劍橋學派假設在實際生活中,工人和資本家的儲蓄傾向都不為零,并且有資本家的儲蓄傾向大于工人的儲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可知利潤率與投資率成正比,即投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大,那么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大。此時的收入分配是有利于資本家階級的,在這一收入分配過程中資本家獲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工人獲得了相對而言較少的收入。在經(jīng)濟社會中,由于投資率是同社會的經(jīng)濟增長情況緊密相關的,所以經(jīng)濟的增長情況也會影響一國的收入分配格局。經(jīng)濟的增長會帶來較高的投資率,而較高的投資率會帶來較高的利潤率,促使收入分配朝著有利于資本家階級的方向發(fā)展,致使工人階級的收入相對而言縮水,從而拉大了兩大階級的收入分配差距,導致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新劍橋學派聯(lián)系經(jīng)濟增長分析分配問題,使這一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具體、更實際。
4.承認歷史因素和客觀因素對收入分配現(xiàn)狀的形成的影響
在新劍橋學派看來,一國社會中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不僅受到當前經(jīng)濟社會中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在分析分配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要考察當前的社會狀況和物質條件等,也要追溯過去,結合歷史的發(fā)展來研究當前分配狀況產(chǎn)生的原因和歷史因素等。結合歷史的因素來分析現(xiàn)在的問題,不僅可以看到這些因素對當前現(xiàn)狀形成的影響,還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整個問題的發(fā)展過程,從而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竟而能夠對問題進行更深入、更全面地剖析。新劍橋學派在分析收入分配問題的過程中,認為工資可以分為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他們在分析工資問題時,既結合了當前存在的各種客觀因素,還考察了相關的歷史因素。他們對這兩種形式的工資分別進行了研究,認為這兩種工資的形成各自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貨幣工資,也叫名義工資,新劍橋學派認為貨幣工資的形成不僅與當前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談判能力有關,同時還和歷史中各階段的工資水平有關等等。在考察實際工資時,他們也結合了當前的利潤率情況、物價水平等客觀因素來進行分析。在分析利潤問題的過程中,新劍橋學派還重點考察了歷史因素對資本家利潤收入的影響。他們認為資本家是憑借其所擁有的資本和生產(chǎn)資料等要素獲得的非勞動收入,而他們對這些要素的占有是有歷史原因的,是由歷史上所形成的財產(chǎn)占有制度造成的。
5.不足之處
新劍橋學派的分配理論既有它正確的、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不足之處。首先,他們雖然指出了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的對立關系,通過分析得出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比例的變動關系,即呈反方向運動。但是,他們的這一分析是不深刻的、是很膚淺的。他們在分析過程中所涉及的國民收入是指在他們所假設的一種標準體系中的純產(chǎn)品,而不是廣泛意義上的國民收入。其次,新劍橋學派雖然否定新古典綜合派的邊際生產(chǎn)力論,認為應該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分析收入分配問題,并且認為應該回到李嘉圖的價值論中去。但是,該學派所理解和認為的價值論同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價值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并且還繼承了李嘉圖價值論中的一些錯誤的觀點,對價值論的理解不完全正確,有偏差。再次,新劍橋學派對工資和利潤對立關系的根本原因的認識和分析并不完全正確。該學派雖然支持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分析收入分配問題,但是他們在分析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的問題時,卻著重考察了歷史因素和其他的一些客觀的因素,并沒有把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價值論作為研究的基礎。(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jīng)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鳳林.淺論新劍橋學派對邊際生產(chǎn)力論的批判[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
[2]胡代光.新劍橋學派述評[J].經(jīng)濟研究.1983(01)
[3]田忠寶.新劍橋學派[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87(03)
[4]李平.卡爾多的分配理論及其修正和發(fā)展[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03)
[5]郭熙保.后凱恩斯主義收入分配理論探討[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