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沒有寬容,就沒有教育。學生犯錯時其年齡特征,面對學生給我們帶來的不愉快,無論怎樣的情形,我們都要知道:“我并不是為了生氣來當教師的?!苯o別人寬恕,就是給自己的心靈松綁,給心靈滋養(yǎng)。
關鍵詞:修煉;寬?。粚捜?/p>
1.沒有寬容就沒有教育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奉行“嚴師出高徒”、“寬是害,嚴是愛”的觀念,害得教師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lián)稀敖滩粐溃瑤熤^”的責任。做教師的,每當發(fā)現(xiàn)什么狀況,哪怕只是不好的苗頭,都習慣于牢牢揪住,把它“放大”、“做實”,防患于未然,或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對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總不免厲聲呵斥,怒目相向,或冷嘲熱諷,或惡語中傷,甚至動輒以處分、勸退、開除相威脅。這是最簡單、快捷的方式。這樣做,目的也很明確——殺一儆百,敲山震虎。但實際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僅犯錯誤的孩子,會習以為常,變得無所顧忌,軟硬不吃,就是那些未曾犯錯的孩子,對這種無愛的教育、粗暴的教育,也會感覺受到傷害,充滿厭惡,正所謂“嚇倒一大片,傷害一大群”。我們或可自我安慰,美其名曰“愛的教育,嚴的管理”,可是,如果教育行為不能讓學生從心底接受,怎能起到作用?這又怎能算得上真正的教書育人?慈悲為懷,寬容待人,這是佛家的根本。我甚至覺得,人之所以偉大,或許正在于人性里閃耀著寬容的光芒。如穆尼爾所說:“一個寬容大量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余怨恨,它寬容、忍讓、豁達,從不悲觀、消沉、焦躁、惱怒?!鄙勘葋喴舱f:“寬容不受約束,它像天上的細雨,滋潤大地,帶來雙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貴比皇冠,它與主權同在,與上帝并存?!?/p>
人非圣賢,孰能無錯?我們教師面對的是未成年人,是成長和發(fā)展中的孩子,他們是非觀念正在形成,行為意識尚不穩(wěn)定,出狀況、犯錯誤再正常不過。而且,很多時候,他們并非有恃無恐,通常只是出于無知、好奇或天生的表現(xiàn)欲——偶爾的調皮,不用心學習,違反課堂紀律,跟同學爭執(zhí)或者拉扯,諸如此類,僅此而已。就像醫(yī)生治病要選擇的適當?shù)姆绞交蛩幬?,批評、訓責或懲罰是一種方式,寬容的提醒和諒解也是一種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教育,為了讓他們變得更美好,都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呵護他們的尊嚴,讓他們始終保有可貴的自尊自信,能夠自覺的反省和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其實,我們也知道,學生犯了錯誤,大多會后悔,希望得到寬恕和諒解。這時,教師能夠寬以待人,就能夠讓他們真切體會到教師的理解與尊重。相反,如果我們對他的過錯一味計較、指責,不但會令人反感,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使他一錯再錯。所以,責人不如寬人,以輕輕的提醒代替種種的責罰,說不定效果會更好。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電閃雷鳴,疾風暴雨,而是和顏悅色,柔風細雨。疾風暴雨只能讓學生一時間的恐懼、逃避;柔風細雨,才能潤物無聲,浸入孩子心底,發(fā)揮長久功效。對常人,寬容是美德;對教師,寬容則是必備的素質。因為,容忍孩子調皮,他們才會有機會創(chuàng)造;容忍孩子犯錯,他們才會在改錯中獲得成長的經(jīng)驗。作為教師,只有最大限度的寬容和善待學生,才能真正的激發(fā)他們自思自省,幫助他們自證自悟。
2.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做教師的
我們都知道,生氣,其實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也明白氣多傷身的道理,但是我們仍然會生氣,這是人的本能。我們會都曾生氣,師出有名生氣,及莫名其妙的生氣——失意、不滿時,人容易生氣;別人做錯了事,對不起自己,憤怒生氣,更是我們發(fā)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從醫(yī)學上來說,過多生氣,情緒不好,會影響健康,輕者頭暈、失眠、身體疼痛,重者導致各種疾病。英國作家迪斯雷利曾說:“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許多老師都說:“我這病,就是讓學生給氣出來的?!苯處熒鷼?,往往是因為學生的不當行為。這并非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問題,也不單是性格問題。原因大致有三點:第一,教師是一種“特種行業(yè)”,承擔著多重角色,肩負著各種責任,社會和家長期望值高,教師心理負擔重,容易“積氣”。第二,隨著課程改革、職稱、評聘、競爭上崗、按績取酬、末位淘汰等制度的實施,教師壓力過大,容易急躁、沖動,生氣也就很自然了。第三,教師存在感覺誤區(qū),總是期待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符合要求,一教就會,一說就聽,因而面對學生的不當行為,總覺得學生是成心搗亂,故意挑釁,容易感到失望、憤怒,甚至氣急敗壞。那些愛生氣的老師常說,“我是為了你好”、“我是為了你們好”、“我是為了這個班級好”。但是很遺憾,這不過是教師的一廂情愿,自作多情——學生很難理解教師的苦心,也時常對教師的辛苦不領情。有些小學生犯了錯誤,被叫到辦公室一頓狠批,滿臉淚水,但是一轉身就嬉笑著飛跑起來,早把教師的斥責拋到九霄云外;有些中學生犯了錯誤,面對老師的疾言厲色,不僅無動于衷,反到滿臉不屑,神情里流露的,不是厭惡就是嘲諷。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個體,而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在“無知”、“知之甚少”的時候,學生出一點問題,犯一些錯誤,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安恢卟粸檫^”,這樣的道理我們應該明白。再說,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也只是孩子。他們小,不懂事,不可能超越成長前的自身極限,避開成長中的潛流暗礁,犯錯誤,出狀況,這既是必然的路徑,也是他們的權利。有句話這么說:“學校就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教師就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人?!本拖瘛笆∈浅晒χ浮币粯?,學生也只有在犯錯誤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成熟。既然如此,我們何必生氣?很多老師可能會說:“誰想生氣呀?但你要在那種情況下,也得生氣!”事實并非如此。有時候,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態(tài)度就會平和得多。比如說,面對學生上課時偷偷吃東西,有的老師可能會想,這孩子太不遵守紀律了,無論如何也得批評、處罰一下。但是也有老師會覺得,孩子已經(jīng)知道這樣不對,要不然他怎么偷偷滴吃呢?還有的老師會想,孩子可能沒來得及吃早餐,餓了,甚至會因此心生悲憫,哪里會想到生氣?教育是智慧的事業(yè),需要我們以智慧去面對和處理。跟學生生氣,就像抱怨工作一樣,除了讓自己心情更加糟糕,變得沖動易怒之外,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不妨這樣想:“與其動惱,還不如動腦;與其讓自己生氣,還不如讓學生服氣——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3.結束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焙扇~上的露珠,晶瑩,圓潤,多么美麗、可愛,又多么敏感、脆弱,一絲微風或鳥兒飛過的振翅,都可能讓它滾落、破碎——孩子幼小的心靈,不正像這樣的露珠嗎?教師既要學會欣賞這露珠,也要學會憐愛、呵護這露珠,用寬容的方式對待那些孩子露珠般的心靈?!昂⒆拥男撵`,比世界上任何物質的東西都要重要!”如果我們教師都充滿教育智慧,都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充分理解、尊重和寬容的心態(tài),就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長的空間,同時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豁達。我們總認為,學生做錯了,就該付出代價,接受懲罰,這才符合原則。但是錯誤已經(jīng)發(fā)生,如果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了錯誤,與其生氣,不如寬恕。在生氣與怨恨中,沒有人是贏家,怒火在胸中燃燒,不僅灼傷自己,也會燒傷了學生。(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