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fā)展,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確實嚴重,使得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下,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它有利于中華民族傳承美德,對我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有著非常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感恩;感恩教育;大學生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感恩,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亮點,感恩幾乎是所有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而,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感恩意識對時代發(fā)展的客觀需求。在今天,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良道德品質,引導大學生識恩、知恩,并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有助于大學生成人、成才;有利益于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承美德;對于建設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感恩教育的涵義
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內心產生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感恩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經過一些感恩教育來對接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接受到他人的支持、幫助、饋贈等援助,我們在樣的情況下對別人、對社會或者是自然就會心存感激。由于這種感恩的存在,不能只為自己考慮,他是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一個很好的紐帶。感恩會使人心胸寬容廣博,能夠促使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成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有利于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現(xiàn)在的大學生覺得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與”義務,不講“索取”權利,他們認為孩子是生命的延續(xù),父希望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只要兒女過的好,父母什么都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背景下,一些家長只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優(yōu)異,很少涉及對子女的感恩意識和感恩教育的培養(yǎng)。
(二)、學校教育無暇顧及
學校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地。所以也對大學生直接產生著心理影響,以“應試教育”模式為主的學校教育過分地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和文化的學習,但是,在學校的實際教育活動中卻沒有很好的實施。忽視了學生其他素質的發(fā)展,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時,多年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學校、家長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使學生過渡關注成績,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緊張和恐懼,無暇體會他人的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也就難以懂得感恩。
另外,一些高校過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就業(yè)率,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對教師的教育成果的衡量更多的是科研成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雖然一再被強調,但是很難落到實處。在這種情況下,德育教育難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作為美德之一的感恩品質同樣難以形成。
(三)、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消極影響
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的涌現(xiàn)出來,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人們傳統(tǒng)的思想世界觀、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市場積極中的不良競爭的負面影響,轉型期非主流的價值觀、道德觀的不完善,使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淡漠,感恩意識缺失等問題。另外,隨著網(wǎng)絡的的快速發(fā)展,成為了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工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一些錯誤的價值觀、世界觀和外來文化對傳統(tǒng)道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網(wǎng)絡造成人的情感冷漠,這些都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一些大學生受到網(wǎng)絡上受到不良的影響,使得在生活上貪圖享受,不珍惜他人對自己的關愛,更不懂得感恩。
三、 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施途徑
(一)、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感恩文化
當前社會瞬息萬變,在中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巨大沖擊。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訓“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敝两駨V為流傳。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學生中,推薦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下優(yōu)秀書籍閱讀,如《朱子家訓》、《菜根談》。使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文化能為大學生教育的開展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感恩教育氛圍
要實施感恩教育,就要需要有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必須讓大學生生活“侵潤”于濃濃的感恩氛圍之中,使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在潛移默化下得以培養(yǎng)。首先,要大力宣傳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校園宣傳平臺進行宣傳,如:展板、海報、橫幅等。宣傳內容可包括感恩教育的正反面事例以及大學生在親力親為的感恩行動后的一些感想等。通過這些宣傳使感恩的氣息穿滿著整個校園,讓學生們感受到感恩的氣息。其次,發(fā)揮教師的主管能動性及示范作用。
(三)、從實際出發(fā),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
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恩情無處不在。通過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之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無處不在的恩惠,并心存感恩。在感恩教育中,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小事著手,要讓學生懂得別人對于的點滴幫助說聲謝謝。另外,要開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動,例如;開展“感恩、自強、奮斗”演講比賽、“感恩母校、回報社會”主題征文比賽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們時時刻刻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是學生們認識到,感恩的對象除了父母、母校、朋友之外,還有國家和社會。
(四)、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聯(lián)系,形成配合教育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唯一可以模仿的對象,家長的言傳身教,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家長是提高學校教育的時效性,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培養(yǎng)處合格的社會人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例如:贍養(yǎng)老人、關心他人、積極的幫助有困難的人,這都對學生的感恩品質的養(yǎng)成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力量。另外,高校也將感恩教育納入到《學生手冊》中,如:要求記住學生家長的生日,并在生日當天給自己的父母送上祝福;每個學期為家長做一件好事;另外,輔導員要和學生及時談心,及時和學生家長溝通。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總之,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學校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緊靠學校的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實現(xiàn)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形成合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最終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30-31
[3]朱智紅.淺析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261-262
[4]陳穎.淺談大學生感恩教育[J].科技信息. 2008(14):141
[5]朱小曼.情感教育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