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遺址博物館通過“物”與“人”的結合,發(fā)揮其社會職能。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遺址博物館,是采用物聯網技術,集安全控制、跟蹤定位、日常實時偵查管理、電子商務等一體的綜合性運用系統。對提升藏品搜集、清點、登記、管理、保護、修復、研究和展示的工作能力,提高遺址的保護管理水平,加強博物館辦公運營、公眾開放管理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遺址博物館;物聯網技術應用
遺址博物館是在古文化遺址上建立針對該遺址文化進行發(fā)掘、保護、研究、陳列的專門性博物館。[1]遺址博物館的任務是對該遺址及其出土文物進行考古研究、保護、展示和宣傳教育,其工作涉及的對象有“人”,又有“物”。其中,“人”,主要指游客和博物館工作人員,有些散落在外部的遺址,可能還涉及當地百姓等遺址周邊人員?!拔铩保饕丘^藏文物、設施設備,以及遺址。在現代博物館中,“物”與“人”以同等地位相互聯系著,博物館通過“物”與“人”的結合,發(fā)揮其社會職能。
物聯網技術,是利用通信技術,將各種傳感設備的信息進行交互,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相互間通信和協同作業(yè)。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遺址博物館,是采用物聯網技術,集安全控制、跟蹤定位、日常實時偵查管理、電子商務等一體的綜合性運用系統。對提升藏品搜集、清點、登記、管理、保護、修復、研究和展示的工作能力,提高遺址的保護管理水平,加強博物館辦公運營、公眾開放管理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此,筆者拋磚引玉,探討物聯網技術在遺址博物館應用的適用性方案,主要是以下幾大方面:
1 遺址的監(jiān)測管理
1.1 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
實時監(jiān)控遺址的環(huán)境,對本體及其周邊的氣候溫濕度、土壤溫濕度、降雨量、風力風向、紫外光強度、空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含氮的化合物)等危害文物本體及周邊的情況進行監(jiān)測。
1.2 防入侵系統
針對遺址本體的防入侵實時監(jiān)測,采用電子圍欄與物理圍欄合二為一的方式進行布設。電子圍欄通過視頻監(jiān)控、地下傳感等形式實現。
1.3 巡查管理
遺址巡查人員,通過智能手持終端設備,對遺址進行定位、檢測數據采集、現狀拍攝、填寫巡查記錄等工作,最終通過電腦數據中心匯總。
2 遺址博物館的內部管理
2.1 文物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測
對展廳、庫房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進行實時監(jiān)測,主要針對空氣成分、溫濕度、光照度等情況的實時記錄分析,在超出正常范圍值后報警。
2.2 文物管理
在博物館藏品登帳工作完善、建立數據庫的前提下,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文物管理工作。主要是對文物的保管位置、出入庫、文物修復等信息進行跟蹤記錄。
2.3 內部安防的監(jiān)控管理
主要是對遺址博物館進行安防系統的建設完善、加強文物監(jiān)控,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博物館電力、消防、安防和暖通系統的控制與管理,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區(qū)域進入權限的設置與管理等。
2.4 辦公自動化
主要實現博物館公文管理的收、發(fā)、辦管一體化,實現信息內部發(fā)布、提升各部門和全單位的日常事務審批功能。
2.5 停車場管理
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停車場管理,可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 文化產業(yè)旅游服務
3.1 綜合門戶信息
建立綜合門戶,成為對外展示的窗口、聯系游客的紐帶。提供信息展示、互動交流、電子購物、虛擬展示等。
3.2 呼叫中心
建立統一的呼叫中心,提供咨詢服務、導覽服務、投訴建議服務等。
3.3 電子門票
基于手機支付的電子門票系統,游客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進行支付,并可以通過彩信獲得二維碼,來到旅游景點后可直接通過掃描手機調出的信息進行驗證通過。
3.4 導覽設備
游客通過智能手機或智能手持終端設備,實現自動語音講解、游覽線路導覽、展覽的相關信息介紹,以及公共服務等。
3.5 游客定位系統
智能手機或智能手持終端設備的應用,不但使游客獲得導覽服務,還能使博物館實現游客定位,達到實時監(jiān)控、了解游客的分布、運動軌跡等效果,同時游客有任何需求提出,服務人員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尋找到這名游客,并提供相應服務。
3.6 旅游交通工具的發(fā)放與回收
游客通過市民卡、手機、電子門票等可在遺址博物館景區(qū)內實現自行車、小電瓶車、輪椅等旅游交通工具的自助性的發(fā)放與回收工作。
物聯網技術應用在遺址博物館,是遺址博物館加強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初步探討了物聯網技術在遺址博物館的適用性方案,具體技術性方案,需要物聯網設計單位與博物館系統進行充分的溝通與磨合,特別是在頂層設計架構標準化、有效降低成本等問題上,如能有效解決,將使遺址博物館事業(yè)走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永琪,李淑萍,張文立,主編.《遺址博物館學概論》.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