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浪潮,“有效課堂”一波又一波上演著。何為“有效課堂”?有人認為 “有效課堂是使學生從中得到發(fā)展,同時也使教師得到鍛煉和提高的課堂,讓課堂中的參與者尤其是學生能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蔽矣X得這樣的課堂離不開有效性教學,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已經(jīng)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之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本人認為有效性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這里的“教”,我將更強調(diào)“有效引導”。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提到“學生是人,不是豬狗,讀書不講,是念藏經(jīng)也,嚼木札也,鈍者或俯首受驅(qū)使,敏者必不甘心也?!逼渲械摹爸v”,本人以為強調(diào)的也是“引導”,然而何時而導,何時更有效?我以為教師在課堂上要著重把握住兩個時機:
一、導于學生體驗膚淺之時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痹诮虒W實際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經(jīng)驗積累、知識結(jié)構(gòu)、時代背景等的局限,學生的體驗往往是膚淺的,更談不上獨特。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涵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獲取獨特體驗之時,千萬不能撒手不管,要密切關(guān)注學生學習狀況,在學生體驗膚淺之時,適時引導,筑一方平臺,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深刻體驗。
要建立有效、高效的課堂,其要務是激發(fā)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之初需要一段極富深情也極其煽情的導語,或者精心創(chuàng)設的閱讀情境,也就是說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要通過一定形式的活動示例,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健康情感,為后續(xù)學習體驗開啟興趣之門。課前設計情境,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生活體驗、審美實際而設計,富于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的情境,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條迅速抵達文本的情感通道,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點燃,學習將能成為他們的需要。老師通過情境引起學生們的共鳴體驗,正如助推器,幫助學生跨越體驗的溝壑,使得他們的體驗更為深刻,也使得學生在與文本的深層對話當中能獲取獨特的感受。
二、導于學生意見分歧之時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性與文本最直接的最親密的接觸。通過對話,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然而文學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深刻性和模糊性使學生的誤讀現(xiàn)象在所難免。有時也會因為學生知識儲存、生活體驗、理解能力等的差異而對文本產(chǎn)生“閱讀分歧”。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更應該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對文本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讀。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作為語文教師,不可以將教學當作漫無目的的“放羊”,天馬行空,課堂上熱熱鬧鬧,讓學生隨意發(fā)表個人意見,哪怕他們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老師也一無所作,最后學生就會沒有得到有價值的收獲。語文教學是一項充滿智慧的活動,當學生對文本理解有誤時,或意見分歧時,應恰當引導他們。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作為“引導者”,要基于學生情況選擇適合的時機引導。教學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主體是學生,而學生又是活生生的個體,參差不齊,彰顯個性,所以它需要老師的高度智慧來調(diào)控,而這樣的智慧需要老師課前“百分百”的備課。如果能成為這樣的引導者,我相信語文定會是一門“可愛”的學科,讓我們這樣的“石頭”在新的時代激起更多的“千層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