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已經(jīng)流傳了近一個世紀,且長時期被視為中學語文散文教學的范本而編入教科書,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這篇優(yōu)秀的寫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在語言表達和意境的營造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言辭并不艱深,其意境卻可謂精妙,淺中有深,所寫對象似散漫卻有關聯(lián),值得我們細細品鑒。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時代的憂傷和現(xiàn)實的苦悶使他“心里頗不寧靜”,感覺自己不是個“自由的人”。我們常認為作者是為了排解苦悶心情而選擇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內(nèi)心恬淡,暫得寬余。這種解讀也是順理成章的,不過,情與景是互為因果的,優(yōu)美的景致的確能使人心情愉悅,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將自己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進而發(fā)現(xiàn)與眾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調(diào)整好了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看到“田田的葉子”盡收眼底,心境也就顯得更為開闊,更為纖塵不染。平日里感覺再尋常不過的荷葉,此時看來卻如“亭亭的舞女的裙”,滿池荷葉如無數(shù)身材修長的美女翩翩起舞,為荷塘增添了不少靈動之美。月光下的荷花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裊娜”的,“羞澀”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剛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澤,其優(yōu)雅的神態(tài),可謂妙絕。人行荷塘上,如在畫中游。
當微風吹來時,月下荷塘又顯示出了其動態(tài)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飄來了“縷縷清香”,且這“清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香屬于嗅覺,歌聲為聽覺,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渺茫的歌聲”確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時斷時續(xù),所以構(gòu)成了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實,這種手法在古詩中也常見,如“風來花底鳥語香”、“鳥拋軟語丸丸落”等,其表達效果與平鋪直敘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不過,荷塘的優(yōu)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因為這都是因為有塘上的月色在起著調(diào)和與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來,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瀉”在荷葉與荷花上的,月色與荷塘相融為一體。塘中的“青霧”也浮起得正是時候,與月光融合,籠罩了整個荷塘,于是,“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不但給人以清新之感,也照應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為后文“籠著輕紗的夢”蓄勢,霧如“輕紗”,葉子和花如“夢”,飄渺,和諧,幽靜。
雖然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卻也是“別有風味”,因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所以“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明暗掩映,錯落有致,亦真亦幻。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國畫,與之前那幅相比,更為朦朧,更多了一種神秘的感覺。
當然,荷塘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也是隱約朦朧的,也是優(yōu)雅恬靜的。那些樹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團團“煙霧”,透過樹梢,還可看見“只有些大意”的隱隱約約的“遠山”,昏暗的燈光如“渴睡人的眼”。這種幽暗或許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但應該不像他在文章開頭時所說的那樣“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可以用一種欣賞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看待這一切,因為風中流動著縷縷清香,身上披著一襲輕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憊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
不難看出,這篇文章在景物描寫上的特點在于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突出了優(yōu)雅、朦朧、幽靜之美。集中寫荷塘時,并沒有寫月色,但處處寫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寫月色時,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寫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連寫荷塘周邊的景象,也離不開荷塘與月色的影子,這一切都是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共同營造出了絕妙的境界。
如此美文,如此美景,總能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細細品讀起來是一種享受。任時光如何流轉(zhuǎn),都流不盡那淡雅的荷塘,洗不盡那無邊的月色,散不盡那幽幽的荷香。因為,絕妙的文筆與優(yōu)雅的意境是可以穿越時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