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2-0227-01
【摘要】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是一種以哮喘,血和組織中嗜酸細胞增多,嗜酸細胞壞死性血管炎,伴壞死性肉芽腫為特征的系統(tǒng)性小血管炎。本文通過對1例典型CSS病例的分析,總結臨床上對此病的認識。
【關鍵詞】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臨床表現 診斷 危險分層 治療
1、臨床資料
鄭東,男,38歲,因“左下肢膝關節(jié)以下麻木20天,疼痛10天”入院。入院前20+天出現右手腕紅疹,繼而膝關節(jié)以上全身紅疹伴瘙癢,膝關節(jié)以下散在紫癜。雙足踝關節(jié)以下凹陷性水腫,左足持續(xù)性麻木、疼痛。10+天前,外院診斷“蕁麻疹性血管炎”,經治療(具體不詳)后皮疹消失,左下肢膝關節(jié)以下麻木感加重。后轉至我院門診以“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炎”收入治療。既往史:4+月前,因“干咳5+月,加劇伴氣緊3天”在重慶西南醫(yī)院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治療后癥狀消失。余無特殊。查體:生命體征平穩(wěn),內科查體無特殊。神經??撇轶w:意識清楚,高級皮層功能正常,顱神經(—)。四肢肌張力正常,左下肢遠端肌力1級,其余肢體肌力5級,左踝關節(jié)以下痛、觸覺減弱,余無異常。
2、討論:
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是一種以哮喘,血和組織中嗜酸細胞增多,嗜酸細胞性壞死性血管炎伴有壞死性肉芽腫為特征的系統(tǒng)性小血管炎[1]。1951年由Churg和Strauss首先描述,故而得名[1]。據文獻報導CSS的年發(fā)病率為1~2/百萬,臨床少見。
根據199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制定的診斷標準為:(1)、哮喘;(2)、不論白細胞總數多少,嗜酸細胞>10%;(3)、單神經炎,包括多神經炎或多發(fā)性神經炎;(4)、X線表現為非固定的肺部浸潤;(5)、鼻旁竇異常;(6)、活檢示血管以外的嗜酸細胞浸潤。[2] 符合以上6個條件中的4個者可診斷CSS。本例患者符合前4項,故考慮該診斷。
1、發(fā)病機制:CSS病因不明,多數作者認為可能是嗜酸細胞組織浸潤、脫顆粒,釋放的蛋白具有細胞毒性,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引起全身性血管炎[3]。部分作者認為CSS與嗜酸細胞釋放的髓過氧化物酶(MPO)刺激機體產生的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引起的III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3]。少數個例報告接觸變應原(如:放線菌、青霉素、某些藥物等)亦可誘發(fā)CSS。
2、臨床表現:CSS是一個高度變異的疾病。有些人只有輕微的癥狀,但另一些人卻可發(fā)生威脅生命的并發(fā)癥。從病理生理上可將疾病分為3個階段:
1)、過敏階段:這是個通常CSS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包括如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鼻竇炎等[6]。
2)、嗜酸階段:這個階段表現為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并可帶來嚴重損害。常累及呼吸、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癥狀有:發(fā)熱、體重減輕、哮喘、乏力、盜汗、咳嗽、腹痛、胃腸道出血等。這個過程能持續(xù)數月或數年,可自然緩解[6]。
3)、脈管炎階段:這個階段有時可和嗜酸性改變同時發(fā)生。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引起嚴重的血管炎,影響體內重要器官組織的血供。根據受累器官不同,有以下表現:皮疹或潰瘍、關節(jié)疼痛腫脹、周圍神經病、支氣管哮喘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咯血、呼吸困難、血尿等[6]。
3、疾病的危險分層:法國血管炎研究小組根據5個危險因素將CSS分層,包括:1、腎功能降低(Crea> 1.58?mg/dL or 140 μmol/l);2、蛋白尿>1g/24h;3、胃腸出血:如缺血壞死或胰腺炎;4、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5、心肌病變。無上述危險因素的CSS死亡率約11.9%。具有1個危險因素的CSS的5年內死亡率26%,具有2個或更多危險因素的死亡率高達46%[4]。
4、治療:CSS的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糖皮質激素:多數CSS患者對激素治療效果良好,單用臨床緩解率91.5%。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可提高緩解率,降低復發(fā)率。以下三種情況,需加用免疫抑制劑:(1)對激素治療反應差或產生依賴的患者;(2)有致命性合并癥的患者,如進展性腎衰或心臟受累的患者;(3)出現與疾病進展相關的合并癥,如血管炎伴有周圍神經病。2007年開展的一個系統(tǒng)研究表明,所有患者都應該使用高劑量激素治療,但是FSS評分大于等于1的患者,應該開始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少量細胞毒性藥物的應用,如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也有助于病情維持在穩(wěn)定期。[5]
3、總結
本案為我院第一例診斷的CSS,在臨床上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目前關于此病的臨床資料還不是很豐富,其臨床表現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加重,臨床誤診的幾率也比較大[7]。目前研究表明:雖然通過藥物治療,許多CSS患者可獲得緩解,但這個病可發(fā)展為慢性甚至終身性的疾病。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中還需作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synd/2733 at Who Named It
[2]Masi AT, Hunder GG, Lie JT,et al.( August.1990).\"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urg-Strauss syndrome (allergic granulomatosis and angiitis)\".Arthritis Rheum 33 (8): 1094–100.
[3]\"Churg-Strauss syndrome\". Mayo Clinic. Retrieved 6 December 2012.
[4]Guillevin L, Lhote F, Gayraud M,et al.(1996) \"Prognostic factors in polyarteritis nodosa and Churg-Strauss Syndrom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342 patients\".Medicine (Baltimore)75(1): 17–28.
[5]Bosch X, Guilabert A, Espinosa G, Mirapeix E (2007). \"Treatment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ssociated vascu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AMA?298(6): 655–69.
[6]Churg J, Strauss L(1951).\"Allergic granulomatosis, allergic angiitis, and periarteritis nodosa\".Am. J. Pathol. 27(2): 277–301.
[7]金燁.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誤診2例分析 [J].臨床肺科雜志,2012-7,17(7):13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