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習俗是古重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飲茶的方式,茶館的情趣上都別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興趣,體現(xiàn)出重慶古老文化傳統(tǒng)和迷人的魅力。抗戰(zhàn)時期寓居重慶的一位作家在回憶戰(zhàn)時陪部重慶生活時,在香港《星島旅游》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中說“領(lǐng)略巴黎的風情在咖啡館,領(lǐng)略重慶的風情在茶館。寫重慶,不可不寫茶館。用蓋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談天,想談多久就多久?!弊阋娭貞c茶館濃郁的巴渝風情韻味,為海內(nèi)外游客所贊賞。
重慶人飲茶之風俗,歷史悠久。據(jù)專家們考證,早在唐代品茶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一書中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西漢學(xué)者王褒在《憧約》一書中,就記載巴人家中烹茶待客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壺行酷。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晉代詩人詩詞中就有“蜀中飲茶冠六清”的詩句。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鄉(xiāng)、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xiāng)、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nóng)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重慶城茶館之多,可從1947年3月重慶《新民報》所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城區(qū),就有茶館2659家之多.”足見重慶人飲茶風之盛。
坐茶館是重慶人的生活習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館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襲的生活習俗外,與重慶地理、氣候等環(huán)境也有密切關(guān)系。重慶地勢陡峭,人們爬坡上坎,走得腳腿酸軟;尤其是漫長酷夏炎熱的天氣,走得汗流夾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個歇腳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頂和石梯高處、轉(zhuǎn)彎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腳解渴的茶館。昔時整個重慶城沒有公園(直到民國18年始有一處占地1200平方米、“尺地寸天”的“公園”),茶館就成為人們休閑、散心解悶的好去處。重慶城市房民居狹窄,親友來訪,無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親友:“走,茶館吃茶去?!币圆璐?、以茶會友,促膝談心,既體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談多久就談多久,花費無幾,十分稱便。如若進一步分析重慶的飲茶之風,與重慶人愛擺“龍門陣”之風習密切相關(guān)。重慶人豪爽熱情、幽默風趣、男女老少都喜愛閑聊,侃起來就沒完沒了。茶館是人們聚會聊天的最好去處?!皵[龍門陣”已成為重慶人聊天、閑談,說故事談家常特有的代名詞。坐在茶館,手捧香茶,無拘無束,海闊天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五帝,古往今來,陳貓死老鼠,無一不是擺談的談資。在這里可聽到家中聽不到的、報紙上沒有的逸聞趣事和小道消息。各自傾吐發(fā)泄內(nèi)心欲吐為快的思想感情,實在是人們調(diào)節(jié)和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是不坐茶館的人難以領(lǐng)會的樂趣。
重慶茶館與其他城市的茶樓,茶園不同。北方茶館的那種高桌長凳,大瓷茶壺茶碗,茶客難以久坐,大壺泡茶既不耐喝,更會失去飲茶品茗的情趣。傳統(tǒng)的重慶茶館,竹躺椅前擺小茶幾,可躺可坐,久坐不累,端茶順手,擱茶方便。一盞“蓋碗”,慢慢品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店主不下逐客令。如有事離開,只須將茶蓋斜放在茶船上,堂館就會給你保留。
重慶人飲茶講究水好,茶好,茶具好。過去都用兩江的江水,有的是從太平門江邊灘盤處取水,店家用沙缸過濾,打起“河水香茶”的茶招兒,招攬茶客。重慶人歷來喜愛色艷、味濃、耐泡而味醇的云南下關(guān)沱茶。濃茶是裝模壓制、外形如北方窩窩頭的再制茶,具有消暑解熱去膩生津的功效,深受重慶人所青睞。至于茶具,精巧美觀的“蓋碗茶”出自巴蜀。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川西節(jié)度使崔寧的女兒發(fā)明的。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端著燙手,放在桌上又不固定,崔寧之女巧思設(shè)計以小漆木盤承托茶杯,名叫“茶托子”。有了茶托,吃茶時既免燙手,又使茶杯在桌上固定,人人稱便。重慶人飲茶的茶具十分考究,茶杯是江西景德鎮(zhèn)上等細瓷,茶托(茶船)是銅或錫質(zhì),上面雕刻著圖案,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茶蓋、茶杯和茶船組成三大件頭的茶具,古樸典雅,形成巴渝獨特的蓋碗茶文化。用蓋碗茶方能體會茶文化的韻味,頭開鮮開水泡的茶,濃汁沉在碗底,用茶蓋來調(diào)節(jié)茶味,輕刮茶味談些,重刮則茶味大上,喝時不必揭蓋;放正則密封防止茶味外溢,側(cè)放則散熱涼得快些,半扣半閉則浮葉不會入口,茶水徐徐沁入口中。金船瓷杯,慢拂蓋碗,細細品茗,姿勢優(yōu)雅,情趣盎然,有著巴渝茶文化的獨特的風情雅趣。
舊重慶眾多的茶館并不僅僅是品茗解渴的場所。明末清初,隨著商業(yè)繁盛和城市的發(fā)展,茶館成為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三教九流的社交和交易活動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初,重慶城各行業(yè)的同業(yè)公會都移入茶館,全城百多個同業(yè)公會都有自己的行業(yè)幫口茶館。當年重慶商業(yè)茶館很有特色,行情不興掛牌,買賣雙方購銷議價用行幫暗語或在袖籠子里伸指姆出價還價。只見茶客穿梭往來,談得攏就談,談不攏就把茶蓋斜放在茶船上,起身離座去找第二家。人們在茶館里陳列貨樣、散發(fā)仿單(廣告)宣傳推銷,同業(yè)間的糾紛債務(wù)則多由會董出面在茶館調(diào)解平息,當天的茶資由輸了的一方付錢。同時,多數(shù)茶館又是封建行會哥老會(袍哥)的堂口茶館。重慶歷來就有“不是袍哥不做館”之說,袍哥勢力無所不在,不少民事糾紛、打架斗毆不找警察、保長,不去法院,而是在茶館由袍哥大爺來主持,叫“吃講茶”。說得脫,走得脫,輸了賭理道歉付茶錢。還有文化人聚會的文化茶館,文化茶館在重慶城形形色色的茶館中出現(xiàn)較晚,是抗戰(zhàn)陪都時期的產(chǎn)物。當年云集山城的文化界人士,過著清貧生活,住房困難,交朋會友找個清靜的茶館最是方便,于是街頭出現(xiàn)專門招徠文化人茶客的文化茶館。著名的有大梁子青年會的“江山一覽軒”茶社、中國電影制片廠附近七星崗的“中心茶社”、中央公園的“長亭茶館”。這類茶館大都地點僻靜,店堂雅清,有的還掛著名人字畫。文化界茶館,以茶會友,談天說地、交往敘舊,有的作家就在茶館寫作,記者在茶館交換新聞,趕寫快訊,實是文化人休息的好去處。當年國泰電影院右側(cè)的“新生活茶館”就是電影戲劇界文化人聚會吃茶的地方,會仙橋的“升平茶館”則是戲曲界和票友們聚會的場所,文化人最愛去的還是青年會的“江山一覽軒”茶館。這里高踞臨江的制高點上,店堂寬敞雅致,坐在臨江窗前的茶座上,遠眺南岸群峰疊翠,俯視窗下百舸爭流,看滔滔江流、白帆點點,令人神思不盡。著名的新聞學(xué)家顧執(zhí)中在一篇游記中寫道:“重慶素以‘擺龍門陣茶館稱著……重慶茶館為外界了解重慶風情,提供了一個多彩多姿的文化窗口?!?/p>
歷史回音與現(xiàn)代文明交織。今日的重慶茶館,雖在寸土寸金的繁華鬧市中心少見,但中心地區(qū)的背街小巷和城郊街道仍然是隨處可見,茶客如云。各工廠企業(yè),貿(mào)易市場,各街道居委會大都開有茶館,古巴渝茶文化遺風猶存。與往昔不同的只是多了彩電和吊扇。城郊鄉(xiāng)鎮(zhèn)茶館更是熱鬧非凡、高朋滿座,店堂交易活躍,門前攤點林立,購成現(xiàn)今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場活躍的特有景觀。近幾年街邊道旁及出現(xiàn)“洞天茶館”,利用抗戰(zhàn)時期遺留下來眾多的防空洞和“平戰(zhàn)結(jié)合”新修建的防空洞開設(shè)茶館?!岸刺觳桊^”冬暖夏涼,空谷來風,涼爽宜人,茶客人洞,暑熱頓消,又多了一種點綴巴渝風情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