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掌握如何去欣賞、認識、理解一件件美術作品的方法。通過欣賞達到豐富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質(zhì)為目的,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我們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之中,從略知一二到系統(tǒng)了解,真正把握藝術的內(nèi)涵時,相信一定能提高藝術鑒賞和審美品味,提高文化藝術修養(yǎng)。所以欣賞本身就需要有強烈而且直接的視覺感受,多媒體強大的圖形功能,豐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在教學演示上起到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一、創(chuàng)境、激情、增愉悅
“教學的藝術性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運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為學生傳輸豐富多彩的形聲信息,創(chuàng)造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從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漸進入藝術氛圍,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例如:建筑藝術一課中首先選用電腦動畫及音樂表現(xiàn)人類祖先象小鳥一樣在樹上搭巢作窩,象動物一樣尋找天然洞穴避雨,隨著人類的進化和勞動工具的發(fā)展,又用石塊砌筑房子石屋;用樹枝和草搭簡單的窩棚;游牧民族創(chuàng)造了可以靈活裝飾的帳篷;愛斯基摩人建造了冰屋,而后古代人類開始建造橋梁、塔樓、現(xiàn)代人建造的紀念碑、陵墓、公路等一些造型奇特、動作夸張、形象鮮明的動畫人物、閃爍的文字、幽默的音響效果,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使本來抽象、枯燥的內(nèi)容“活”了出來,學生從中感受到無比的愉悅和歡暢。同時建筑的概念、范圍及發(fā)展過程在一片笑聲中了然于心。而后抓住時機使背景音樂毅然而止,翻動的畫面也停留在一幅著名的建筑造型上,并在屏幕上推出設置的問題。這樣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了他們審美的巨大熱情。而這種審美熱情,正是視覺藝術教育的初衷,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使我們能夠比較容易的引導學生進入審美狀態(tài),促使學生懷著愉悅、興奮的心情積極等待下一階段的學習。而后又使其淺浮的情緒表現(xiàn)逐漸向沉穩(wěn)、典雅的情感表露過度,進入審美境界之中。
二、創(chuàng)作美的氣氛,受到美的感染
在欣賞教學時,還可利用電腦教正教材中圖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調(diào)節(jié)畫面的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還這些圖片以本來面目。在欣賞過程中還可配上適當?shù)谋尘耙魳?,還可收集和作品內(nèi)容有關的材料背景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如在欣賞《歐州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時,我先播放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風光電影片斷,再慢慢按時間順序出示經(jīng)過調(diào)節(jié)的三位藝術大師的作品,還原作品的本來面目,再配上音樂和講些畫家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使學生較容易歸納、理解三大藝術巨匠畫面中的嚴謹、宏偉、莊重的藝術風格。通過對比也能欣賞到文藝復興時期新油畫的出現(xiàn)在色彩上進行的突飛猛進的改革。更能理解了藝術大師的一句話:作品需要屬于你自己的時代,企圖逆流而進或者模仿古人,都是很荒謬的。
三、體味神韻,感悟蘊涵
一件藝術品往往是藝術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是藝術家內(nèi)心情感與所表達的物體之間相碰撞的火花。因此,在藝術作品形式結構背后蘊涵著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態(tài)度、情感和理解,蘊涵著藝術家精神氣質(zhì)、藝術造詣和修養(yǎng),使作品具有許多意境及神韻,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積極引導學生調(diào)動自身生活體驗和審美經(jīng)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進行對藝術品內(nèi)涵的思考,去體味藝術家追求的審美理想。由理性分析再上升到對作品情感的把握,使藝術感受更生動、更鮮明、更深刻,進入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在欣賞《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花鳥畫》中,首先播放錄像,使學生總體把握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特征及不同時期畫家的藝術個性,然后把畫面靜止在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朱耷的《荷花水禽圖》,講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極具借物抒情的風格,再播放具有民族特色娓婉動聽的琵琶曲,讓學生在幽幽的樂曲聲中靜靜地品位與思考,展示臺上縮放功能又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地觀察不斷變化的畫面,體味神韻:濃重的荷葉給人以壓抑的沉重,夸張的小鳥黑而圓的眼睛頂著眼眶縮著脖子,冷眼向人,腳下的石頭仿佛搖搖欲墜,大塊空白更是讓人感到凄涼,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動用多種感觀去品味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去感受“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傷情。最后,再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朱耷其它的作品《墨松圖軸》、《黑葡圖卷》等一系列代表作,使學生更深地體味到作者的作品無一不是他自我個性的真實寫照,是他透悟人生珍惜生命的真實反映。
四、討論分析、升華欣賞
高中美術欣賞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采取直覺感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學生的知識修養(yǎng),把握藝術欣賞的方法,從而有效地塑造自我。例如在欣賞十九世紀印象主義繪畫一課,組織課堂討論分析時,預先準備大量豐富的書籍、圖片資料發(fā)到每組,又采用錄像介紹、動畫模擬、圖片展示、音樂渲染等電教手段啟發(fā)引導學生觀看、比較。在同一畫派中不同畫家有著不同的風格及個性,特別是后期印象主義畫家塞尚強調(diào)的形式結構,凡高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感,高更所注重的行為功能等無不使學生感受到世界名畫所帶來的震撼。在分組討論后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在欣賞時都能按照描述內(nèi)容→分析美點→解釋內(nèi)涵→淺談感受的順序一一賞析。
實踐證明,多媒體在欣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互相滲透、相互補充與完善,發(fā)揮出整體功能。在創(chuàng)境激趣、啟迪思維、增加容量、加深理解、領悟蘊涵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欣賞課的結束,對學生來說,不是審美活動的完成,而是進入一個自覺品味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歷程,用曾經(jīng)欣賞過的人類藝術精華,以審美的眼光來品位、衡量藝術品,使自己的精神不斷充實提高,多媒體組合教學為美術欣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教學更具表現(xiàn)力、感染力,達到提高美育藝術素質(zhì)得目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