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標規(guī)定:“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學會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課文中人物的內心,當作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對此,我有以下體會:
一、范讀引領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遵循。因此,教師范讀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如在范讀《再見了,親人》時,老師啟發(fā)學生注意,老師讀的與自己讀的有什么不同,老師為何這樣讀。朗讀中,老師那飽含深情的語調很快便把學生帶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鮮活的畫面浮現仿佛就在他們的面前,有的學生眼里都噙著淚花,同學們都涌起了強烈的表達欲望。當然,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也不能讓學生機械的模仿教師的語調,要讓他們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fā),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把一個個漢字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那樣讀出的感情才真摯自然。
二、讀中想象、理解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影響著科技發(fā)展,推動者社會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毕胂罂梢詭椭鷮W生悟出文中的真諦。如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把全詩通讀完后,老師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通讀古詩,同時配以輕音樂,聽完后,沒讓學生睜眼,而是靜等半分鐘,再讓學生把自己腦中的圖畫勾勒出來。結果學生的描述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幅生機盎然的農村生活畫面已經印在他們的腦子里了。
三、借助標點,掌握朗讀技巧
標點符號標志著朗讀的語調和停頓。根據不同的標點指導朗讀,就更能讀出正確的語調和適當的語氣。如《船長》一文中,記述船長的命令多處使用了感嘆號,再引導學生注意感嘆號的同時,啟發(fā)學生借助感嘆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與性格特點。這樣,借助感嘆號,船長那種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心中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舍己為人高大形象與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樣準確朗讀,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化解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學生形成一定的朗讀習慣后,再通過朗讀基礎訓練(包括發(fā)音、正音、吐字、發(fā)聲等訓練)、朗讀技巧訓練(主要包括停頓、輕重、快慢、語氣等四個方面)、朗讀節(jié)奏訓練(主要包括節(jié)奏、音高訓練),絕大多數學生朗讀時能做到正確、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顯著。
四、讀中有所感悟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朗讀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需要一定的訓練,而且需要經常的反復訓練。除課堂教學注重朗讀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自讀、多讀,找出文中精髓,讓學生評讀,學生之間評,哪兒讀的好,哪兒讀的差,應該怎么讀。評讀不僅能提高朗讀的質量,也為以后的朗讀提供了規(guī)律性的朗讀方法。只有學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讀能力,才能“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p>
相信,只要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學生朗讀能力一定會提高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南雙廟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