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啟發(fā)式教學作為一種較為優(yōu)勢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積累與運用、學生思維發(fā)展方面達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最終達到激發(fā)學生潛能,從而促進學生對于學習的能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是指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共同活動傳授、接受教育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良好的教學方法即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良效方法,也是學生接受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聯(lián)系實際 感知理解
從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對新知識進行饒有興趣的講解,提供生動通俗的事例,以誘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感知、理解新知識,從而獲得具體、明白、正確的認識,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為了完成某一教學目標,先提供與此相關的知識或訓練項目,給學生以啟迪,讓他們在思維過程中觸類旁通。如教學《小貓種魚》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明白:種樹、種菜、種莊稼,都是有收獲的,但小貓種魚不可能有收獲。明白這一道理學生有困難,因此教師先舉出學生所熟悉的種樹、種菜、種莊稼的實例作說明,再引導學生想想:魚要生存離不開哪些條件,之后讓他們討論:①小貓真的會收到很多魚嗎?②你觀察過嗎,小魚生長在哪里?③誰能幫助小貓找到收到很多魚的辦法呢?接下來,再引導學生說說還有什么不能種,難點自然迎刃而解。
2.畫簡筆畫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課文內容有的理解很難,這時適時地畫簡筆畫來啟發(fā)學生思維,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學《挑山工》這篇課文,上課開始,教師在黑板上畫上兩幅簡筆畫,一幅是單斜線,一幅是之字形線,讓學生比較一下這兩條路線,哪條長?讓你分別走這兩條路線,哪條花的時間長?然后讓大家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用圖示法直觀形象地引出課題,啟發(fā)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生上課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課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課文的內容較為復雜,僅靠圖畫還是難以讓學生理解,這時便可以結合運用直觀教具,例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在黑板上畫一條小河,事先準備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圖畫模型,把他們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師不用多講,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在同樣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進去會有不同的結果。再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學生借助教師的實驗,很容易就明白烏鴉開始為什么喝不到水,后來是怎么喝到水的。
4.聯(lián)系實際
小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特別需要現(xiàn)有經(jīng)驗作為支柱,所以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驗,讓他們的思維從已知順利地通向未知。如寓言《刻舟求劍》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感知寓意,可啟發(fā)學生審察自己的生活實際:你犯過什么錯誤?有沒有接受別人的意見?結果怎么樣?跟《刻舟求劍》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從這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訓?這樣引導學生根據(jù)切身體驗展開類比聯(lián)想,就容易獲得對課文寓意的理解。
二、 激發(fā)興趣 入境入情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激起學生與學習材料之間的感情交流,形成學習興趣、良好的心境、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入境入情”,觸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主要做法有:
1.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
在課文講讀的適當環(huán)節(jié),選擇優(yōu)美精彩的語段,把學生引入到生動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和表達欲望。如教古詩《鵝》,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教師作如下描述:讀了駱賓王七歲時做的小詩《鵝》,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畫面:一只鵝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它正彎曲著脖子朝著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你看鵝的羽毛潔白,浮在綠色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水,水清得能看見鵝那紅色的腳掌在水中撥動。這只鵝是多么美麗可愛呀!這樣把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啟發(fā)了學生的審美活動。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課堂學習氣氛作為學生認知活動必備的“情緒背景”,對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有著“相互示范效應”。如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教師在出示課題后組織討論“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學生發(fā)言后小結:鳥的天堂又是指哪里?為什么說是鳥的天堂呢?這樣因勢利導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情緒,強化了他們探求答案的需要傾向。
三、巧妙設疑 提出問題
問即為教師有目的地設疑提問,在教材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不協(xié)調”,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的情境”,答是教師合理處理學生的質疑,這樣使問與答都成為刺激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造的動力。提問要考慮以下方面:
1.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
提出的問題要突出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用巧妙的提問給學生導出思維的方向和尋找答案的途徑。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篇課文,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燒身時一動也不動?為什么他的戰(zhàn)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戰(zhàn)友活活被火燒死而不能去救?這些都要聯(lián)系到戰(zhàn)斗任務的重要,聯(lián)系潛伏條件的艱巨,聯(lián)系當時環(huán)境的險惡,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2.考慮提問的對象
學生程度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我們要因人而問,力求讓各類學生的思維都運轉起來。一般情況下先提問中等生,再讓優(yōu)等生作補充,或幫助解難點,簡單的問題多讓后進生來答,偶爾也讓他們試試難題。這樣提問面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投入。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自覺地獲得知識,學會自己動腦筋,離不開教師對思維訓練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是怎樣思考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啟迪他們的智慧,相信我們的課堂效率也會因此而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