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習者知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即將已經發(fā)生或將來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作為個案形式讓學習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高職審計教學應全面推行案例教學法,既能針對審計學科的特點,又能體現高職教學的要求,對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高技能的應用型審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高職審計專業(yè)案例教學法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計專業(yè);案例教學;模式探析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合理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高職院校審計這一專業(yè)經常用到案例教學法模式來促進這一教學目的的達成。通過案例的講解與分析,學生能更為直觀、生動地領悟相關知識點,體會到相關課程的實用性,真正做到學有所用??梢哉f,案例分析教學模式順應了課改要求以及現今推行的教育理念,轉變了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與教師與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合作與探究,教師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一教學法符合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認知過程及規(guī)律,能夠將審計專業(yè)知識合理、充分內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針對審計這一專業(yè),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為培養(yǎng)審計類人才,使學生在將來到企業(yè)審計崗位以及會計事務所中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工作,因此,這門專業(yè)的實踐性非常強。然而,學校并不能單純依靠分派學生到實際工作崗位實習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果在教學中能運用好案例分析這類教學模式,結合模擬審計工作的相關練習與操作,必定能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做好有用的鋪墊。在審計專業(yè)的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模式,即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合的案例以加強理論知識的運用,比如,在審計課程中對很多原理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先將創(chuàng)設此知識背景下的相關案例情景,讓學生根據案例具體內容做分析與動手操作,實現理論與實踐間相互轉換、互促互進的作用,進而強調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易混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審計專業(yè)課程中引入案例的目的,不僅僅是促進學生鞏固與理解相應理論,更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具備專業(yè)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在進行審計專業(yè)課程案例教學時,應當以具體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適當、適時運用好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以理論講述為主, 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
案例分析在審計專業(yè)課程中占重要的比重,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然而,教師更要注重得當、合理運用好案例教學。因為審計類的教學知識大多比較抽象,注重理論性以及層次性、結構化的內容。例如《審計學原理》這門課,其中很多抽象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且不易消化。這時,教師如果展示更多切合實際的案例,或者將有一定缺陷的審計業(yè)務作為案例呈現給學生,讓它們做分析、判斷及糾正,則更為直接與易于理解,也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 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 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 總結歸納理論
在審計學課程的解析中注意以理論結合案例的分析,案例講解應放在主線上,同時輔之以理論做恰到好處的穿插,并讓學生對真實案例做分組討論,教師做重點的分析及提示,讓學生從討論中深化理解教學內容,總結歸納不足以及優(yōu)點,從實際操作中強化教學內容。例如,對于《經濟效益審計》這樣的課程, 教師在講解財務報表的延伸效益審計相關章節(jié)時, 首先應當明確教學角度,可以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公司近三年的真實賬務及其相應的財務報表,
盡可能真實且還原教材要求,再要求學生以案例為基礎,對財務資料及報表做動態(tài)的過程性分析,同時比較測算相關財務數據,利用所學的財務核算指標輔助測評、分析等工作; 在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容易疏漏,操作難點做提醒,確保學生的獨立操作可行性做檢查;其次做小組的分組討論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整體完成情況做評價,小組討論中交流心得,對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最后教師對學生這次案例的實際操作做總體測評,并讓表現突出的學生做心得交流,對實際操作中出現的狀況做分析指導,輔以教材案例的解析,深化學生理解,總結易錯點,避免學生在今后操作中再次出現類似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審計的理論知識理解較為抽象,而將理論融匯于實例中,不僅能讓提高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更能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記憶所學內容。另外,案例教學中應結合教師的教學經驗,做到課題的深入淺出,避免學生生搬理論知識的情況發(fā)生,而是巧妙的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案例,寓教于學,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在教學的互動中靈活的掌握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
三、在審計理論課之后, 專門進行審計案例課程的講解, 通過大量案例的討論, 側重解決審計理論與實踐結合問題
在審計學的教學中,通過引經據典讓生掌握較為抽象的理論概念,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授《審計案例分析》這一課時,教材中的案例為“安達信對世界通信的審計失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小組討論,從案例中找出為什么這項審計沒有成功:首先,安達信在形式上自主性不強;其次,安達信沒有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再次,安達信在進行審計規(guī)劃時,未做好世界通信會計流程的市場前景預估與市場分析;最后,安達信沒有直接的審計證據,審計意見的獲取渠道不充分,材料不足。通過案例的分析討論,在寬松的分組討論氛圍中學生自主的了解課題內容,并對審計的獨立性,風險,證據等審計重點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在進行課題難點講解時,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開發(fā)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程度。
總之, 審計專業(yè)教師無論采取哪一種形式或幾種形式進行案例教學, 都要保證學生系統掌握審計理論及基本技能, 以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同時, 每次案例教學后, 教師應要求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使學生在對案例思考與討論后進行總結和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 起到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作用。寫出案例書面分析報告是整個案例教學過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 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決不能忽略, 一是學生的書面報告可以作為教師給學生進行考核的依據之一;二是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檢驗和鍛煉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實現審計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華.審計案例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何芹.案例教學法及其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4
[3]張雪梅.審計學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財會月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