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中醫(yī)通降法對胃病治療的療效分析,進一步促進臨床醫(yī)學中胃病治療水平的提高。方法:選取我院從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咂骄殖蓛山M,每組60例。觀察組患者接受中醫(yī)通降法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的方法治療。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jié)論:采用中醫(yī)通降法治療胃病具有更好地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guān)鍵詞:中醫(yī)通降法;慢性胃炎;作用;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8-226-02
六腑以通降為順,通降法的目的是使胃、小腸、大腸、膽等得以暢通無阻而恢復其正常功能。通降法包括理氣降逆、瀉下通腑、消食導滯等法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本文以慢性胃病為例,對通降法在治療中的作用及療效進行分析,筆者在多年中醫(yī)臨床治療胃病的實踐中,依據(jù)“胃主通降以降為和”的生理機能特點,在辯證施治中應用通降法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20例慢性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0例,女性患者有50例;患者的年齡在48歲到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65±1.25)歲。經(jīng)過詳細精確的臨床診斷,確定患者全部符合慢性胃病的臨床標準。為了確保本次實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我院首先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詳細介紹了兩種治療方式的不同,確?;颊咭约盎颊呒覍偻庵螅瑢⒒颊咂骄殖蓛山M,每組6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較?。≒>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接受中醫(yī)通降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chǔ)上進一步接受孟魯司特治療。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于不同類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藥方治療。60例觀察組患者的藥方如下。
對于16例胃脘脹悶、連脅、噯氣、大便不暢、脈弦的肝胃失和型患者:因肝主疏泄而喜條達,若情志不舒,則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橫逆犯胃而作痛。治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用;柴胡lOg,香附15g,川棟子lOg,元胡15g,莪術(shù)12g,杏仁2og,旋復花lOg,大黃lOg,檳榔lOg。胃酸加海蛸(沖)lOg,黃連lOg,吳芋5g。病久氣滯血瘀加失笑散。
對于20例肝胃郁熱型患者:癥見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苦,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肝郁日久化熱、邪熱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逆而上沖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苦、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肝郁日久化熱、邪熱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逆而上沖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治以疏肝泄熱和胃降逆。方用:旋復花log,莪術(shù)12g,黃連lOg,吳芋5g,杏仁20g,柴胡lOg,梔子log,公英15g,虎杖15g,海蛸10g(沖),大黃lOg。
對于11例瘀血停著型患者: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或痛有針刺感,食后痛甚或見嘔便血。色質(zhì)紫黯,脈澀。治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大黃15g,旋復花log,莪術(shù)log,杏仁20g,蒲黃lOg,五靈脂10g,丹參15g,砂仁5g。夾寒者去丹參加姜黃log。
對于6例脾胃虛寒型患者:本癥屬正虛,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納差,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自、脈虛弱或遲緩。治以溫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旋復花lOg,莪術(shù)lOg,杏仁20g,黃芪20g,桂枝lOg,白芍15g,黨參30g,炒白術(shù)10g,高良姜lOg,焦三仙各15g。
對于7例胃陰虛型患者:胃痛隱隱、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因胃痛日久郁熱傷陰,胃失濡養(yǎng)所致。治以養(yǎng)陰益胃,方用:旋復花lOg,莪術(shù)lOg,沙參lOg,麥冬10g,石斛log,杏仁20g,佛手lOg,烏梅10g,焦三仙各15g。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藥物的治療方法,定時給患者服用不同劑量的藥物。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文選取的患者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觀察組患者顯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無效患者2例,有效率達到97%;對照組患者中,顯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無效患者10例,有效率為83%。詳細結(jié)果如下表1:
結(jié)束語: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胃炎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胃腸道在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失衡或減弱時,合并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胃液對胃及二十指腸粘膜的損傷是形成潰瘍的主要因素[2]。中醫(yī)認為病變部位在胃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胃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與脾同為后天之本,升清降濁,共同完成生化氣血之職能。而脾升胃降的正常運行還有賴于肝的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木郁不達、木不疏土,或肝火亢盛、灼迫胃陰,或肝血瘀阻、胃失滋榮,皆可導致胃的通降之權(quán)失用,腑氣不行或上逆為病。故治療上應以通降行氣為主要治則。以木香、厚樸行氣消滯,郁金、元胡解郁止痛,茯苓健脾祛濕,枳殼理氣通降,白芍、白及斂陰養(yǎng)血,既可促進胃粘膜炎癥的消除,又可防行氣藥升散太過,炙甘草溫中補虛、調(diào)和諸藥。結(jié)合臨床各種兼夾癥辯證施治,加減化裁,靈活應用,療效頗為滿意[3]。慢性胃炎一般以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為多,故而纏綿難愈,應用通降行氣法,標本兼治,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中醫(yī)通降法治療后,顯效的有43例,有效的有15例,無效患者2例,有效率達到97%;對照組患者中,經(jīng)過傳統(tǒng)的治療后,顯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23例,無效患者10例,有效率為83%。這就說明了,中醫(yī)通降法對于患者康復更有促進作用。
慢性胃炎多因飲食不潔不節(jié)而致?,F(xiàn)代醫(yī)學分為糜爛性淺表型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少見),慢性萎縮性胃炎。部分患者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療程一般4~8周可痊愈。本人以通降法為基礎(chǔ)法則,在辯證加減治療各型慢型胃炎療效甚為滿意。施治中每用旋復花、莪術(shù)、杏仁。無論虛實皆可用通降之品,亦即以通為用,以通為補。慢性胃炎是消化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脹滿,早飽,或胃脘疼痛,燒灼感,噯氣等,屬中醫(yī)學“胃痞”或“胃痛”范疇,以上表現(xiàn)常為氣滯所致,或單純胃氣滯,或肝胃氣滯。胃氣滯者亦可選用香蘇散加枳實、陳皮、半夏、生白術(shù)、炒萊菔子、大腹皮、檳榔等,理氣通降,消積導滯,亦多可獲良效。通降法在消化疾病的治療中最為常用,也每每能獲得良效。廣義的通法包括很多治法,通降之法主要包括理氣降逆,瀉下通腑,消食導滯等法,以消食導滯之法最為通用,臨床凡見各種不通氣滯之證均可以其為主或輔助用之,常用藥物炒萊菔子、大腹皮、檳榔、雞內(nèi)金、焦三仙等。
在臨床中觀察,胃病者均不同程度的有通降機能減弱而所致的“脹、滿、痛”。故必用上述三味。而杏仁除苦泄降氣外,還有保護胃粘膜作用,用量可以略大。莪術(shù),旋復花有促進胃儒動作用;黃連、大黃、桂枝、烏梅、檳榔現(xiàn)代醫(yī)學證實有抑制或殺滅胃幽門螺旋桿菌作用,而大黃推陳致新作用治胃病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孫亮亮.應用通降法治療慢性胃炎的體會[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1,6(13):73.
[2]宋秀江.通降法在消化病中的應用[J].中醫(yī)藥信息,2010,27(6):39-40.
[3]王曉光,傅江南.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389.
[4]夏盛奎.通降行氣法治療胃炎及消化性潰瘍62例體會[J].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4,2(10B):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