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心血管內科患者常見感染因素及處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收治的84例心腦血管內科患者,研究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原因,并分析處理措施。結果: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常見的感染因素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統(tǒng)、胃腸道、皮膚軟組織,感染比例為44.05%、22.62%、14.29%、11.89%、7.15%。討論:對心血管內科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其感染率,而縮短住院時間、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侵入性操作等均會降低感染發(fā)生率。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感染危險因素;醫(yī)院感染;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714.2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8-060-01
在當今社會,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健康。近年來,其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可引發(fā)腎、肺、腦、心等器官的損害,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在逐年遞增,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特點是突變性和多變性,在臨床上感染幾率較大。相關資料表明,感染發(fā)生率的范圍在6.2%-12.8%之間[1]。為了提高醫(yī)院及心血管內科對常見感染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醫(yī)院感染控制力度,本試驗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心腦血管內科感染患者的常見感染因素,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試驗選擇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收治的84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其中,男性為46例,女性為38例,年齡范圍在21歲-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4±3.5)歲;病程范圍在2年-29年,平均病程為(12.4±2.1)年。84例心血管內科患者中,心率失常有18例,擴張性心肌病有12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有1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有31例,冠心病患者有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同時選取84例同期收治的未感染的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均衡分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調查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心血管內科感染的發(fā)生幾率。對感染患者和對照組的合并癥、住院時間、抗生素使用、抑酸劑使用、侵襲性操作及心功能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試驗是同SPSS1.5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之間的比較進行t檢驗,技術資料使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感染患者中,常見感染部位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統(tǒng)、胃腸道、皮膚軟組織,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比例占44.05%,下呼吸道感染機率最高,詳情見表1。
對照組患者與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進行分析,兩組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癥、住院時間、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抑酸劑、是否進行侵襲性操作及心功能狀況比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所以可針對以上因素在護理過程加以預防,防止感染危險因素發(fā)生,詳見表2。
3 討論
醫(yī)院感染伴隨著醫(yī)院產生,且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而加劇。醫(yī)院感染是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嚴重情況下不僅會使患者病情加重,還對其預后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臨床上多種操作和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醫(yī)學不斷發(fā)展,治療水平和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抗菌藥物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臨床,侵入性醫(yī)療操作逐漸增加。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免疫功能下降,較多的醫(yī)療發(fā)展因素和社會因素均會使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幾率增加,且感染部位也有一定的改變。
本次試驗通過對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收治的84例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感染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心腦血管科發(fā)生感染的幾率為7.24%,高于我院平均感染率4.25%。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常見的額感染部位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統(tǒng)、胃腸道、皮膚軟組織,人數分別為37例、19例、12例、10例、6例。通過對感染因素的研究發(fā)現,針對本次試驗進行預防處理。詳細情況如下。
(1)臨床侵入性操作會嚴重損傷患者的黏膜或者皮膚的機體屏障,微生物容易侵入患者的皮膚。所以在臨床上,應嚴格準確地把握操作適應癥,且醫(yī)療用品使用一次后必須進行消毒或其他處理,在護理和手術期間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和消毒技術規(guī)范。(2)合并癥較為嚴重的患者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提升免疫藥物,以減少感染發(fā)生,同時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血糖變化,并做好保暖工作。(3)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容易導致患者機體出現有益菌群失衡、耐藥菌株增加,還可造成黏膜屏障破壞等等,均會導致感染幾率大大提高,已經感染的患者應按照感染細菌譜、細菌耐藥情況及經驗性使用藥物,并提前進行藥物試敏操作,根據試敏結果給予用藥指導。(4)患者住院時間越長,發(fā)生交叉感染的幾率就越大,所以若是患者符合出院條件,應及時提醒患者家屬安排患者出院,降低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幾率。
綜上所述,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要控制其感染率,可通過減少侵入式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基本情況及并發(fā)癥等來實現。
參考文獻:
[1]孫毅,王艷霞,史亞娜等.心血管內科患者的常見感染危險因素及處理[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03(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