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
【關鍵詞】題目 素材 高中作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1
一、引言
聽、說、讀、寫是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教學體會
1.體驗生活,培養(yǎng)興趣?,F實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而觀察是寫作的門徑。清人劉熙載說:“文以識為主,認題立意,非識高卓精審無以為要,才、學、識三長,識尤為要?!彼f的“識”當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感悟和認識。的確,只有熱愛生活且善于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fā)掘材料并獲得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如人、事、物、某一個生活片段、某一次生活遭際,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場景、個體內心某一時刻產生出的某種感受或內心體驗,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真、善、美,認識生活的丑、惡、險,讓學生在作文教學中變被動為主動,變無心為有心,內心產生強烈的表達愿望和創(chuàng)作沖動,從而對作文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高中生的生活圈子畢竟有限,單純觀察周圍事物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難以豐富內心的體驗。教者在作文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lián)網絡等既快捷又方便且更受學生喜愛的現代傳媒手段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社會。如,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觀看《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聯(lián)播》、《走近科學》、《人與自然》等電視節(jié)目,引導學生學會辯證思考,了解生活。聚焦網絡上的社會重大事件,引導學生利用QQ、微信等進行探討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社會。今年發(fā)生的四川蘆山4-20地震事件,就很值得學生關注。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就先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持續(xù)關注蘆山地震的救援情況。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學生不僅了解到地震后大家患難與共的感人場景及相互救助的美好事件,還了解到部分人在賑災過程中趁火打劫、損人利己的不當行為。之后,筆者以“責任”為話題,讓學生用蘆山地震事件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因為有了之前多角度、全方位、細致深入地觀察,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觀點鮮明、認識深刻、情感濃郁的優(yōu)秀文章。
每學期開始,我們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依照教材設置的單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先講哪個單元,后講哪個單元,每個單元安捧多少課時。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作文教學計劃,沒有思考這一學期如何進行作文訓練。一般是學完幾篇課文后,臨時地比較隨意地安捧一兩次作文,有時還要埋怨學生不交作文,寫得太差勁等等。當然這樣訓練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認為和閱讀教學一樣,作文訓練也要有學期計劃。下面是我對高一階段作文訓練的設想。高一階段是初中向高中過渡階段,既承接了初中的基礎,又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是初中作文寫作習慣、寫作目標還是低要求的,高中階段是一個飛躍,要完成這樣一個飛躍學生必先有充分的準備,要經歷一個醞釀的階段,高一階段的作文寫作就是這樣一個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內我們要使學生養(yǎng)成作文習慣,這合乎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合乎學生心理發(fā)展狀況。養(yǎng)成了好的作文習慣,便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2.高中三年應做好寫作調研的系統(tǒng)性。關注作文教學的老師都知道,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留出了“寫作教學”的空間,基本上有了一個體系,但其中寫作指導卻讓人尷尬不已,因為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存在如下一些問題:關于寫作指導的內容太簡單,往往不足千字,如果照本宣科,不需三分鐘便可完事;內容太抽象、不實用,用于指導學生,根本起不了實際效果;其中“寫作教學”只注重了寫作方法技巧,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將人的接受、理解、運用、創(chuàng)造納入一個有序的軌道中;在指導學生方法與技巧中,沒有注重階段性。因此,這種寫作教學的指導體系還是一個很不科學的體系?;谶@些考慮,我把作文指導體系分成了三個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的階段:第一階段(高一年級)——作文習慣養(yǎng)成階段;第二階段(高二年級)——作文能力分步提高階段;第三階段(高三年級)——作文能力綜合提高階段。以上幾點是我議論文寫作序列訓練初步的做法和探索。我一直認為寫作訓練應當有它的內在規(guī)律和系統(tǒng)性,我愿意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
3.參透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chuàng)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guī)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chuàng)作主渠道中。這些創(chuàng)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guī)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tǒng)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斗;⑨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
參考文獻
[1]牛波;當前我國中學作文講評的弊病及應對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07期
[2]李昌煜;淺談作文講評的幾點做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12期
[3]黃曉云;“七步體驗式”作文講評[J];江西教育;2010年33期
[4]宋雅琴;作文講評課低效原因及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0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