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藝術的賞析所涉及的內容多而雜,在我看來,無論多復雜的賞析都離不開三個核心:手法、表意、效果(含“表情”)。所以我們在答題的時候,就圍繞這三方面作必要的分析就可以了。
【關鍵詞】文學藝術 賞析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0
文學藝術的賞析所涉及的內容多而雜,以專家的視覺來看,有什么追根溯源、旁征博引、比物丑類等等賞析層面??稍诮獯鸫祟惛呖碱}時,這一切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在我看來,無論多么復雜的賞析都離不開三個核心:手法、表意、效果(含“表情”)。
首先,看手法。藝術手法通??梢苑譃閮深悾盒揶o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主要針對的是字詞或句子,表現(xiàn)手法通常針對的是作品整體或段落。至于從哪種手法入手賞析,這就要看題干設問的對象了。如:
新晴(劉攽)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題:請分析“偷”字的妙處。
解析:該題是煉字,自然從修辭的角度去賞析了。
答:“偷”字運用了擬人手法。詩人將“南風”人格化,寫出了南風的頑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開個玩笑,躲開詩人眼目,悄悄地溜進了詩人房間,“又翻書”。
又如:
菩薩蠻其三(韋莊)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題:該詩采用了什么手法?請賞析。
解析:該題針對的是整詩設問,我們就應該從表現(xiàn)手法這個角度著手賞析。
答:該詩運用了村托或反村的表現(xiàn)手法。詞人極寫少年時在江南的樂事,反村今日頭白難歸的可悲。
其次,規(guī)范賞析。賞析類題的答題規(guī)范通??梢苑殖扇齻€層次:第一步,指出手法;第二步,詮釋手法;第三步,揭示表達效果,包括意境、思想情感和藝術效果等。常見的藝術效果如:比喻、擬人是形象、生動,對比是對比鮮明,襯托是突出表達,另外還有言簡義豐、含蓄雋永、清新自然等等。例如:
江樓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涼。
題:蘇軾說:“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請賞析頸聯(lián)的高妙之處。
答:(點手法)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詮釋手法)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秋霜。(表達效果)寫出了夏夜的清涼、優(yōu)美的風光,逼真、傳神,比喻新奇,想象豐富,視聽結合,意境清新、高妙,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對仗工整、自然,為全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又如:
水龍吟 (宋)章楶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沾輕粉,魚吹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題:詞中“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币痪鋵罨ǖ目坍嬛し峭瑢こ?,試從表達技巧的角度賞析其妙。
參考答案:(點手法)運用擬人手法。(詮釋手法)作者將柳花擬人化,寫出了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里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的情景,(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柳花的輕盈體態(tài)并賦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最后,無手法詞句賞析。賞析文學作品的詞句賞析并非都要從手法開始,有時賞析的對象并沒有用到什么手法,但含意非常豐富或者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對此,我們可以直接揭示其多重含意或思想情感即可。如:
歲 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問:請賞析“犯”字的妙處。
解析:該句如果僅僅要表達煙塵的濃重,用“籠”或“罩”都比“犯”好,那詩人為什么要用“犯”呢?聯(lián)系前后詩句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要表達的除了煙塵之大,還有敵兵犯境之意。所以,我們就可以這么答:一個“犯”字,既寫出了煙塵之大,又表達了敵兵犯境之意,言簡義豐。
又如:
一剪梅·舟過吳江 (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題:賞析“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句中“紅”“綠”二字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紅”“綠”二字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詞人借顏色之轉變,抒發(fā)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以上所說,不僅適用于詩歌,同樣適用于散文。一孔之見,拋磚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