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藏館,其所收藏的眾多文物大都是明清時期皇宮內的藝術珍品。何朝宗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陶瓷塑造藝術家,其所創(chuàng)作的眾多瓷塑作品以神仙佛像體裁居多,并且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瓷塑家,在中國瓷塑發(fā)展史的推動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其傳世的作品也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在生產環(huán)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所展現的高超技藝水平。在他為數不多的傳世作品中,較為著名的就是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渡海達摩像”,本文將擬從以下幾點的綜述,針對其進行了解與探析。
關鍵詞:何朝宗;德化;白瓷;渡海達摩;故宮博物院
0 引言
伴隨著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中國的宗教思想也在隨之發(fā)展,特別是在明朝時期,受明朝政治經濟等策略的影響,佛教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在眾多宗教中脫穎而出,從雕塑領域看,神佛塑像無論是技藝還是審美方向的發(fā)展,都是存在著根本原因的。這一時期除了盛行一時的金銅佛像外,在審美藝術層次上占有較高地位的當屬瓷塑佛像最為重要,而這其中何朝宗不僅作為德化白瓷技藝的先驅,更是作為“中國宗教雕塑藝術第一人”被世人所知,其創(chuàng)作的“渡海達摩”在瓷塑領域占據很高的地位。
1 “渡海達摩像”簡介
在佛教流傳發(fā)展的過程中,除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外,又涌現出眾多在佛教中有突出貢獻的傳播者被神化的現象,達摩就是其中之一。相傳達摩本是天竺一小國的王子,出家后修行旅途中到達北魏,開創(chuàng)了以禪修佛的先例,因此被佛教弟子視為禪宗始祖后被神化,成為佛祖之一。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渡海達摩像”便是何朝宗根據史料記載以及主觀想象和構思而進行刻畫的,其高度大約在42厘米至43厘米之間,這里的達摩以禿頭圓臉的形象出現,額頭飽滿,眉骨突出,是古代佛教雕塑中天竺人的典型特征。同時何朝宗為其塑造了圓潤垂長的雙耳的同時,對其眼部也進行了重點刻畫,從而促使其面部表現出一種智者思索的神情,在其面部多采用曲線線條,這就從根本上確保了其面部的柔和性。
何朝宗所塑造的渡海達摩象除了在面部上存在著突出特點外,其衣著也是重點表現的對象。塑像中的達摩身著結構較為簡單的袒胸袈裟,同時手的部位隱藏在衣袖中,足尖微露于衣擺之下,神情端莊的站立在海波之上,好似隨風漂浮在浩海之上。從瓷塑的胎體來看,有別于其他瓷塑家的胎釉運用,其胎體潔白細膩,瑩潤如玉,呈現出一種溫婉親人的質感,同時底座顯胎,透露出內壁堅實細致的特點,其背部篆書書刻“何朝宗印”字樣。可以說,單就這尊“渡海達摩像”便足以顯露出作者嫻熟的瓷塑技巧和特殊的審美意蘊。
2 “渡海達摩像”審美表征
根據筆者上文中對“渡海達摩像”的整體描述,對于這尊享譽中外的瓷塑作品所體現的審美表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渡海達摩像”真正做到了形式上與內容上的完整統(tǒng)一。在藝術作品中,對于審美表征的首要判斷方向就是在作品中是否存在創(chuàng)作形式與創(chuàng)作內容的相悖離上。在“渡海達摩像”中,我們透過達摩袈裟可以明確的感知到何朝宗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針對袈裟線條設計的妙處,無論是從整體輪廓上看,還是從衣服流動的曲線看,都為我們直觀的詮釋了靈活生動的“渡?!本跋螅@也正是其形式與內容一統(tǒng)之所在。
其次,“渡海達摩像”從根本上突出了民族與大眾在美學上的完美結合。達摩祖師在俗世的身份是天竺王子,這一點筆者在前文中已有闡述。因此整座達摩像從面部給我們最直觀的呈現出其民族的一面,同時在衣著上也不同于漢族人慣穿的緊領長袍,而是采用了袒胸袈裟的形式,但是這種裸露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并且更加襯托出了達摩的儒雅高尚的氣質。而大眾性則重點體現在其“裸露”的適當性上,適度的隱藏起手足部分,從而在根本上襯托出達摩作為禪宗之祖的重要地位,從這一角度而言,表現了對大眾審美的深切關照。
最后,“渡海達摩像”集中體現了美學的最高表征——優(yōu)美和崇高的統(tǒng)一。在美學領域中,優(yōu)美與崇高是兩種相對立的美學思想,但是在何朝宗所塑造的達摩像上卻達成了一種特殊的統(tǒng)一。達摩像整體形態(tài)因為其塑造線條的流暢性而盡顯優(yōu)美,同時在用釉與選料上,它表現出德化白瓷所呈現出的最高境界——脂潤如玉,這種柔緩的顏色加之線條等方面的搭配,就更是凸顯了作品的優(yōu)美性表征。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崇高性也并不少,除了達摩面部表情所體現出來的崇高感外,其肩部身形比例的設置也為我們帶來一種崇高敦厚的審美體驗。
3 總結
綜上所述,何朝宗不僅是明朝時期瓷塑藝術的集大成者,他應用在瓷塑創(chuàng)作中的獨特的審美表征手法,更為清朝瓷塑藝術乃至現今社會瓷塑審美體驗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何朝宗的“渡海達摩像”只是故宮博物院館藏中的滄海一粟,作為中國第一大博物館,其館藏的其他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仍然需要我們以學習和發(fā)展的眼光去不斷的觀察,從而在促進現今社會中藝術領域長足進步的同時,力爭做到將我國悠久的文化底蘊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李傳文.燁燁寶光開佛土,晶晶白氣壓丹梯——談明代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德化白瓷塑像藝術[J].藝苑,2010(06).
[2] 許慶裕.漫談德化窯人物雕塑藝術[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04).
[3] 連紫華.從“達摩渡江立像”看何朝宗的藝術風格——臨摹何朝宗瓷雕作品有感[J].東方收藏,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