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不僅僅歸因于誘人的美食,更在于她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將人與食物的關(guān)系進行解讀。本文將從人物的選取,獨具內(nèi)涵的解說以及細膩樸實的鏡頭等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特色;人物;解說詞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于2012 年5月14日播出的一部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這部紀錄片通過鏡頭對食物的細膩地刻畫,讓我們對于人與食材的關(guān)系有了更深層次地理解,中華兒女在勞動中所汲取的智慧,所體現(xiàn)出的勤勞與堅韌在琳瑯的美食中展露無遺。這也正是編導(dǎo)想通過種種食物折射出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情感。本文將從人物的選取,獨具內(nèi)涵的解說以及細膩樸實的鏡頭等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1 以小見大的人物
70多歲的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陜北老漢、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香港和興臘味店的阿添、湖南湘西苗家妹子龍毅……影片中不見“烹飪大師”,也不見“美食專家”,編導(dǎo)卻巧妙地選用了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尋常百姓作為敘述對象,使觀眾更加親切、自然地融入其中,而減少了描述大廚、美食專家所帶來的距離感、陌生感。如香港鄭祥興蝦鋪郭少芬老人,自相濡以沫的丈夫去世后,她獨自打理著老店,讓觀眾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食物的歷史,更是她對丈夫如同食物保鮮后彌久醇香的感情。食物源于生活,源于民間,源于智慧的普通老百姓,小人物作為影片的主體,既展示出各地食物的制作手法,同時食物所勾起的人情與中國人的勤勞品質(zhì)也得以凸顯。從新一輩的阿添、龍毅等,到老一輩的“魚把頭”、陜北老漢、郭少芬等,影片選擇了年輕人與年長者兩類不同的人物敘述。年輕人大多都背井離鄉(xiāng),在外忙碌,他們是新的一代,食物的味道對于他們來說就意味著家鄉(xiāng)的味道;年長者屬于舊的一代,他們身上所傾注地更多的是食物所帶來的記憶與回味。在新老交替將各地美食娓娓道來之時,食物的味道升華為一種經(jīng)時間沉淀的情感,同時,這也是一種對食物的繼承與發(fā)展。年長者對食物的一生堅持,年輕人對食物的依舊摯愛,用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段歷史的記憶與沉淀。這些人物都是來自于社會的普通勞動人民,從他們的傳統(tǒng)勞作到對食物的創(chuàng)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jié)晶,以及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勤勞、樸素、堅韌的精神品質(zhì),都得到了完美的凸顯。
2 獨具內(nèi)涵的解說
解說詞既是畫面語言的補充,又是作品的有機部分;它是構(gòu)成作品特定風(fēng)格、類型的重要元素,自然也對作品的思想深度、客觀真實程度和藝術(shù)效果產(chǎn)生影響[1]。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采用第三人稱客觀敘述與第一人稱自我講述這兩種不同的敘述角度交替解說。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聲音渾厚,語調(diào)適中,語速不急不緩,李立宏老師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頓時讓生活中的食物富有人情味兒。第四集《時間的味道》中提到:“對純樸的苗家人來說,腌魚臘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郭少芬20歲嫁到鄭家,從此與先生一起經(jīng)營這間百年老店,直到2011年相濡以沫的丈夫去世。大澳是香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在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fēng)景。”……細膩而又充滿著真摯情感的解說詞緩緩流淌著,我們不僅是在品味著美食,更像是在品味著五味雜陳的人生。對于畫面所表達出來的輕松方式,是無法承載起一種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解說詞圍繞著畫面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關(guān)懷就顯得必不可少[2]。如第四集《時間的味道》中提到:“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fēng)的味道,云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弊肿种榄^,優(yōu)美的解說詞帶給我們的是對食物,對風(fēng)情,對故土久久地回味,字里行間飽含著情感認知與人文關(guān)懷,畫面中人物的笑臉更是溫潤了觀眾的心房,勞動著的人們是幸福的,充實的,快樂的,讓我們對食物充滿了敬畏與感恩。
第一人稱的自我講述,讓食物制作背后的故事與其蘊含的情感,表達得更為真實和自然。“我去西藏、韓國,很多地方都有這個花,偶爾看到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好,然后覺得很懷念小時候的那種記憶。”生活在呼蘭河邊的朝鮮族姑娘如是說。金順姬的鄉(xiāng)音自敘,充滿著親切感,她的快樂,她的感懷,從言辭之中流露出來,并于無形之中感染著每一個人?!昂芏嗄贻p人,不愿意做那么辛苦的工作,花多些心思,認識一下你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會從里面,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我爺爺和大伯以及爸爸,都有花心思在這個行業(yè)上,會讓我更加有動力繼續(xù)做下去?!毕愀酆团d臘味店的年輕小伙阿添用粵語自敘道。對食物的堅持、勤勞樸素的品性在這渾厚的嗓音下令人回味與敬佩,一種源于心底的親切感與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3 細膩樸實的鏡頭
紀錄片是世界的語言,而鏡頭則是紀錄片的語言。一部成功的紀錄片必然與鏡頭的美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編導(dǎo)采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色彩對比強烈,構(gòu)圖簡潔干凈,充分勾起了觀眾的食欲,色彩鮮明的食物在鏡頭中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對于特寫中食物細節(jié)化的描繪,更使觀眾體會到食物從未有過的誘人魅力。如辣白菜一段中,特寫鏡頭細致地將白菜的潔白通透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每一刀每一步,都讓人垂涎三尺。又如金華火腿一段,在特寫鏡頭的捕捉下,經(jīng)過光線的映襯,火腿顯得肉色鮮艷,肌紅脂白,以視覺感受刺激著觀眾的味覺神經(jīng)。
而空鏡頭在片中也有很好的意象化表達,意象的使用可以給片子增添無窮的意味和深邃的意境。如第四集中車站的大鐘,墻上的掛鐘,木質(zhì)的沙漏,這些意象反復(fù)在片中出現(xiàn),就不僅僅是一個客觀事物的簡單再現(xiàn),而必定浸潤了創(chuàng)作者某種心靈的寄語。它們無不在為主題“時間的味道”所服務(wù),強調(diào)在食物制作的過程中時間的流轉(zhuǎn),蘊育出的食物散發(fā)著更香濃更迷人的味道。又如描寫紫菜一段,創(chuàng)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意象來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與哲理的意境,引發(fā)觀眾的聯(lián)系和思考。編導(dǎo)將自然美麗的景象與人們海邊勞作的場景勾勒在一起,人與自然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正如解說詞所說:“在這里,自然與人工的合力演變出萬千的視覺景象?!边@既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不僅僅歸因于誘人的美食,更在于她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將人與食物的關(guān)系進行解讀。當(dāng)食物背后的歷史與故事被展現(xiàn)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口中的食物就成了文化與情感的象征,納入口中時就成了人文關(guān)懷?!皫е鴮κ澄锏木匆夂透星樽鲞@個紀錄片?!睂?dǎo)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3]。我們不僅對民族文化充滿著自豪感,更是對那股人情味難以忘懷,以此喚起人們之間的淡漠、偏離的價值觀,以及對自然的敬畏等,正是因為這些,才使這部紀錄片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召。
參考文獻:
[1] 新浪博客.紀錄片解說詞對紀錄片的意義和作用[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31a3a01014xk7.html,20120613.
[2] 朱景和.紀錄片創(chuàng)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301302.
[3] 范正偉.《舌尖上的中國》何以走紅(人民時評)[N].人民日報,201205 21(9).
作者簡介:張睿(1985—),男,湖南常德人,碩士,助教,從事媒體創(chuàng)意與策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