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流利的口才外,還必須是一名合格的心理醫(yī)生。只有這樣,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一些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重新引入正途,真正發(fā)揮出教師的最大作用。作為一名班主任,能否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班主任;中學生;心理教育
一、當前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自尊心強,愛面子。中學生的自尊心通常都比較強。他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能獨當一面了。故非常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在同學們面前有沒有面子。若在班里被老師公開批評了,會感覺自己很沒有面子,因而對老師有抵觸情緒,甚或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導致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2.情緒方面的不穩(wěn)定性。中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也必將引起情感上的變化。這些變化一般不會輕易表露,但會在日常生活中不經(jīng)意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引起情緒方面的極不穩(wěn)定。導致容易出現(xiàn)學習積極性低、與人難相處等現(xiàn)象。
3.性格方面的自私狹隘性。中學生的性格方面常會表現(xiàn)出一種自私狹隘性,常常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小事而跟同學鬧矛盾,斤斤計較,并且在很長時間不能與同學和好,耿耿于懷,甚至記恨在心,伺機報復。
這些主要的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盡管十分復雜,但由于中學生心理的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蕩性等特點,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的疏導、幫助和教育,這些心理問題都是能夠得以糾正與調(diào)整的。
二、針對以上問題采取的措施
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激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chǎn)生潛伏的積極思想,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過程中,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經(jīng)驗:
1.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自覺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常常半途而廢的特點,我舉辦了“學習是為了什么”“怎樣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來鼓勵學生,并且?guī)椭鷮W生制訂了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訂了學習計劃表,成立了幫扶小組,完善了監(jiān)督機制,并配合學生進行了“學習競爭小伙伴”“進步之星”“經(jīng)驗交流會”等系列班會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2.針對一部分學生有著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無班集體觀念的心理特點,我讓全班學生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并先后開展了與其他班級的籃球賽、拔河賽、辯論賽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逐漸變得熱情、團結(jié),在學習、生活上能互相關心、團結(jié)互助,整個班級逐步形成較強的凝聚力。
3.要想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要想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筆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因為有些事情學生往往難以啟齒、羞以表達,不敢說出來。用筆寫出來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我在每年的期初就讓每個學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數(shù)、內(nèi)容不限,一周與我交流一次。剛開始學生并不習慣,要么是東拼西湊,要么是詞不達意,甚或空洞無內(nèi)容。漸漸地,學生敢說悄悄話、知心話了,每次與他們的交流都是一種心靈的對話。
2010年初三(9)班的羅某,成績優(yōu)異,能力強,卻過于要強,事事斤斤計較。一次在“交心本”中交談到自己競選班長落選后鬧意見,我隨即也在交心本中寫了一封誠懇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這樣寫的:“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不在于職位的高低,而在于能否經(jīng)得住各種困難和挫折;而只有輸?shù)闷鸬娜耍趴赡苴A得真正的人生。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一個人總是斤斤計較得失那才是最大的悲哀!”羅麗英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愛計較的毛病也逐漸改掉了。
今年初三(10)班的劉某,為自己迷戀某個女生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給他回了一段話:“欣賞別人的同時,你不要忘了自我。與其匆匆涉入愛河,不如靜靜等待成長。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高的起點,愛情也一樣,我始終相信,當你事業(yè)成功的時候,幸福就會來臨?!笔潞?,我又反復與該生進行交談,最后該生終于平穩(wěn)地度過那個悸動的階段,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nèi)容。若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必須開設一門“心理健康”課程,增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但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結(jié)合心理健康教育來開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當然,以上僅是我的一些教育實踐及粗淺探討,如何根據(jù)學生當前的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教育,需要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全體同仁不斷探討和實踐。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龍山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