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信息技術(shù)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很多“錯探究”“假探究”等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教學活動中缺少真正的探究型任務;教師對探究活動的意義認識不足。通過對常見的教學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提出了信息技術(shù)課堂探究型任務的設計、實施方法。
關(guān)鍵詞:信息技術(shù);探究性學習;任務設計
一、課堂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誤區(qū)
現(xiàn)象一:假探究,真模仿
案例:在制作Flash運動補間動畫教學中,教師給出“自主探究實現(xiàn)一個小球水平移動”的實踐任務。一些學生根據(jù)教材上另一個創(chuàng)作例子的步驟,嘗試著完成了,還有一些學生則在教師的“學案”文件夾中找到了制作步驟的視頻,看完以后,也順利地完成了。
分析:案例中教師給學生完成任務提供了一些幫助,未嘗不可,只是這種活動并不是探究,而是模仿,性質(zhì)上和觀看教師的操作演示是一致的。
現(xiàn)象二:錯探究,無結(jié)果
案例:在用Excel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時,教師給出一個用函數(shù)求“名次”的探究性任務,因為學生已經(jīng)會使用求和“sum”、求平均值“average”等函數(shù),所以,一些學生很快在“函數(shù)”對話框中找到了“rank”函數(shù),但是學生對函數(shù)的參數(shù)不理解,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快完成任務,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播講解,當然,學生完成任務也就順利了。
分析:案例中學生似乎有了一個探究的過程,不過這種探究太淺,僅僅停留在“找菜單”的層次上,而真正有價值的探究是函數(shù)本身的用法,即為什么需要這些參數(shù),哪些參數(shù)需要相對引用,哪些參數(shù)需要絕對引用,等等。
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很多課堂上,教師也認識到必須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是主觀上還是擔心學生完成不了任務,因此,教師往往為學生學習“指定路徑”,或者“中途打斷,強行指導”。
成功的探究性學習,至少有兩大必備要素:(1)設計出有價值的探究型任務;(2)任務要正確地實施。
二、探究型任務的設計與實施
1.抓住可探究的知識點
一些顯性知識,如信息常識、基本概念等,難度并不大,但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會顯得枯燥無味。顯然,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不如讓學生去觀察,學生憑空記憶不如探究體驗。只有探究才更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并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探究案例:文件名的取名規(guī)則
對于文件名的取名規(guī)則,學生“知道不難,理解不易”。
針對“文件名禁用字符”這一知識點,教師不如順水推舟讓學生去研究怎樣記住這九個字符。如果學生能“將錯就錯”,在取名時故意輸入禁用的任意一個字符,windows就會彈出提示,“主動呈現(xiàn)”出不允許在文件名中使用的字符。
當然,解決了學生“知道”的問題還不夠,學生還需要理解為什么這些字符會成為文件名的“禁用字符”,這是另一個探究性問題。需要學生對每一個“禁用字符”進行研究,教師可以給出一個
window目錄,如“d:/mybook/English/story.doc”讓學生觀察,然后得出結(jié)果,最后教師再給出轉(zhuǎn)義字符的概念,才算掌握好教學的時機。
類似問題的解決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大幫助。這種探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記住知識點,而是通過探究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意義,從而放下單純記憶的包袱。
2.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
問題解決探究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積極的學習過程。這種探究形式會自然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動機。
探究案例:修改錯別字
教師展示一篇作文稿,請學生幫助尋找錯別字,并修改。教師要求:要借助于Word中的工具,幫助尋找并修改錯別字。
本案例希望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掌握了以下技術(shù):(1)拼寫和語法工具的使用;(2)查找替換工具的使用。
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有時需要教師給予適當?shù)闹笇В?,教師要求“借助Word中的工具”,是為了避免一些學生采用“暴力尋找法”。
問題解決探究需要教師平時勤于觀察、注意收集,有意識地為課程教學積累情境問題的資源,力求設置出生動有趣且合乎情理的探究問題。
3.研究分析案例作品
作品設計一般建立在完整的單元學習基礎之上,考查學生對技術(shù)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能力。比如,使用Word制作海報,使用PowerPoint制作電子賀卡,F(xiàn)lash動畫作品等等。
然而教學是靈活的藝術(shù),有時需要逆向思維。在學生學習相關(guān)操作方法之前,展示并分析一件完整的作品,探討需要學習的相關(guān)操作,并制訂學習計劃,則使得學習的意義更加明朗。
探究案例:制作封面
教師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封面作品”,要求學生觀察并說出組成要素。
經(jīng)過討論、補充,學生很快能較為全面地認識封面的組成,如,標題、出版信息、刊號、裝飾圖案等。當然,這是一個“觀察即可發(fā)現(xiàn)”的任務,比較容易,探究的重點不在此。
教師繼續(xù)給出探究型任務:
請每位同學研究“封面作品”,用鼠標選中、單擊、右擊等操作查看相關(guān)菜單或者屬性,然后說說組成封面的各要素分別是用什么技術(shù)來實現(xiàn)的。
很快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標題采用藝術(shù)字實現(xiàn),其他文字采用文本框?qū)崿F(xiàn),裝飾圖案采用圖片實現(xiàn)。
顯然,學生接著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如何在文檔中插入藝術(shù)字、文本框、圖片等信息。任務自然地過渡到對操作方法和技巧的探索。
案例研究分析在信息技術(shù)課程教學中應用比較廣,如,通過讓學生研究“課程表”學習Word表格處理,通過讓學生研究感興趣的源代碼來學習VB程序設計等。因此,案例研究分析應當成為信息技術(shù)課程實施探究性任務的主要手段。
探究性學習需要研究的任務很多,本文沒有討論分組合作,也沒有試圖涉及綜合型的“大任務”,僅就教師最易觸及的教學任務入手,談了任務設計方法和實施方法,希望能對教師有參考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外國語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