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強調生本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學生如何從老師家長的\"要我學\"轉變?yōu)閈"我要學\",亦是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就是為達成此目標,重點闡述學案導學法這一教學方法在英語中的作用,為構建生本課堂奠定基礎。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案導學法;生本課堂
每一位英語老師,都熟識英語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記單詞、
詞匯,而是看學生能否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完成各種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中要注重學生觀念和技巧的培養(yǎng)?!爸褐?,百戰(zhàn)不殆。”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了解英語,才能制訂出屬于每個學生的目標,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筆者根據(jù)近幾年在農村學校任教的經歷,把學生學英語的基本情況分為三種類型:積極主動型、依賴型、消極被動型,并在實際教學中做了調查,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
一、生態(tài)英語課堂的基本模式
以往的英語課堂采用的是師生對答式,整整一節(jié)課老師在唱著主導戲。學生基本上要求能聽,能記就行。而生態(tài)英語課堂的45分鐘要按照預習—展示—反饋的主線來分配。首先要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生成本課的重難點;然后是展示交流學習,突破知識障礙,再進行知識的遷移變通運用,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反思和總結,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回歸性的檢測,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感悟,增加課堂效果。針對這樣的主線,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學案導學法的教學策略,并對各部分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釋。
二、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1.學案導學法在預習中的流程
初中現(xiàn)在采用的是人教版的Go For It。這套教材采用的是口語與話題相結合的訓練方法,在教學中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方法,
且每一任務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就給學生的自主預習創(chuàng)設了條件。新課前,我們全體英語老師精心備課,挖掘教材,為學生制訂一份高效的導學提綱。例如在本冊英語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我就給學生設立了這樣的自主學習方案。
認真預習1a~1c,找出下列短語和句型:1.待在家里。2.去山區(qū)。3.去夏令營。4.去紐約。5.Tina去哪里度假了?她去山區(qū)了。這些題目無論學習屬于何種類型,都必須完成。針對依賴型的學生,我又布置了這樣的任務,讓他們課后找出一般過去式的變化規(guī)律和句子不同類型的轉化。而對于積極主動型的學生,相應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一般過去式在七上最后一單元已經接觸過,現(xiàn)在對他們而言就是復習并延伸。
2.學案導學法在課堂中的流程
在課堂教學方面,構建生本課堂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內
容。在日常的英語課堂上和教師制作的授課學案中要體現(xiàn)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形式。在課堂上設立學習小組長,把三種類型的學生編排在一起,避免消極被動型的學生掉隊。小組長幫助分工,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研討的價值。如在本冊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中,在閱讀課中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Make a list of good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和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為了掃清學生的學習障礙,先讓學生認真預習1a~1d,找出下列短語和句型:1.關心。2.好朋友要在音樂方面有才能。3.好朋友要喜歡和我做同樣的事情。4.好朋友要真正關心我。5.好朋友要讓我大笑。6.好朋友要擅長運動。
3.學案導學法在課外拓展中的流程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僅靠課上的讀讀寫寫,是遠遠不夠的。課外延伸中學案的設計更要具有科學性和層次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練習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就感,喚起學生學英語的熱情,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賞識英語弱科學生,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應采取寬容度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參與到英語課堂中。因此,每次課堂結束,依舊是以小組為單位,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如let the word fly欄目,就是針對英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讓學生用詞典、網絡等工具進行總結。
通過“學案導學”這一策略,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能夠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通過課前預習,課堂鞏固,課后延伸等一系列任務鏈的設置,降低學習難度。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挖掘教材,制訂出符合各個層次的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交流,真正創(chuàng)造出屬于學生的生本課堂。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2]劉潤清.外語教學與研究[M].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董遠騫.教學的藝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8.
注:本文系2013年臺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編號TG13257, 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 浙江省三門縣花橋中學)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