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教育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采用“看—說—聽—讀—寫”的教學模式,效果不錯。就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看—說—聽—讀—寫”模式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初中英語;情境導入;“看—說—聽—讀—寫”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各種先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各種課堂模式應運而生,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重點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突顯,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改變。筆者隨著改革的大潮,為順應新時代新課改的要求,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看—說—聽—讀—寫”的教學模式,并經(jīng)過反復使用和論證,效果斐然。
本文筆者以8A Unit6 reading為例,具體述說“看—說—聽—讀—寫”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嘗試運用和具體操作。
一、情境導入,引起學生興趣,誘發(fā)學生看、聽、說
上課伊始,筆者開門見山,先展示幾幅圖片:電閃、雷鳴、暴風、暴雨、沙塵暴、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讓學生觀察圖片內(nèi)容、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目的和意義,自由交流自己親身感受或聽過的自然災害的實例,然后教師點撥“Bad weather can cause natural disasters.”再引導學生思考回答:What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你還知道哪些自然災害)If you were in an earthquake, how will you protect yourself and protect others?(如果你遇到了地震,將怎樣自救和他救?)
緊接著,展示1999年臺灣大地震的真實場景,教師用英語做reading背景介紹:1999年臺灣遭遇到大地震……在這次大地震中,有個幸運兒Timmy被人從廢墟中救出。請觀察這些圖片,按震前、震中、震后先后排序,再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放飛思維的翅膀,試想Timmy于震前、震中、震后是怎么做的,又做了些什么?
學生個個爭先恐后,認真、詳盡地描述每一幅畫的內(nèi)容,唯恐丟掉某個細節(jié),并將這六幅圖片按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即震前、震中、震后排了序,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訓練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看圖說話的能力,也預設了reading的結構布局,為下一步讀課文打下了基礎。
雖然這一環(huán)節(jié)用了較多的時間,可是任務的設計都是有效的,學生的活動也是高效的。
兩次展示圖片,讓學生看圖說話,側重點不同。第一次是新授的導入,引出地震話題;隨之展示6幅關于Timmy的圖片,這6幅圖片是課文reading的縮影,高度概括了Timmy所經(jīng)歷的這次大地震發(fā)生的全過程,談論、排序都別有用心地訓練學生的看、聽、說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更從另一層面上教學reading的特色藝術,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在誘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在“寫”課文,走出傳統(tǒng)的帶著問題讀課文、回答問題、做練習的做法。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教學中的亮點,也是reading教學最值得借鑒的一面。
二、引導學生讀reading,培養(yǎng)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
在學生進行了上一環(huán)節(jié)的看、聽、說后,學生已經(jīng)對Timmy所經(jīng)歷的一切早就歷歷在目。教師借此契機,再進一步提出確切的問題,如,When and where did the earthquake start?What was Timmy doing when it started?What did he hear and see?Where was he trapped?Was he frightened?What did he do then?How was he saved?等。雖然現(xiàn)在學生對這些問題答案早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許有些教師認為這一環(huán)節(jié)有點畫蛇添足,可以刪掉不保留,只要做一些T/F練習、句子排序等練習就好了。
但筆者認為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加深和驗證,又借助readi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的速度。因為上一環(huán)節(jié)畢竟是看圖預測、討論交流的,答案好像帶不確定的色彩,只是暫時預設、猜想的,依據(jù)只是圖片,只有再讀課文,掃讀、精讀課文、捕捉主要信息和關鍵詞,才能驗證預測的答案的正確性,說話才有說服力。
三、布置寫作任務,以寫促讀
學生經(jīng)歷了看、聽、說、讀等訓練的諸多活動,對reading已不陌生,對Timmy通過自己在地震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等敘述,學生對描寫自然災害的文章的寫法已經(jīng)略知一二。此時,教師趁熱打鐵,布置一篇習作,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等類似的描寫自然災害的文章已不是難事。
這一練習,將Main task的英語寫作提到了reading后,提前進行writing的訓練。學生剛讀了這類文章,進行寫作訓練,使學生有章可依、有規(guī)可循,寫作起來會下筆如有神、行文如流水。如果按教材的編排體例進行教學,學完了Reading,經(jīng)過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等的學習,學習Main task時,reading早就冷卻,寫作起來會有難度。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切莫忽視。Writing提前教學,起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功效。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嘗試使用“看—說—聽—讀—寫”教學模式好處多,效果好。當然,“看—說—聽—讀—寫”模式在運用時,不一定就按“由看到說再聽后讀和寫”這一固定流程而進行,在教學時可以隨機而變,巧妙結合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動起來,成為主宰課堂的主人,為打造精彩課堂,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是每一教師必須上好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王甲銀.激發(fā)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效率[J].新課程學習,2011(06).
[2]趙聯(lián)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在英語課堂中的體現(xiàn)[J].中小學英教學與研究,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