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正是展覽旺季,尤其是茶博會、禮品展、婚博會、農產品展等消費類展會,更是在這一時期爭相出手,搶占商機。在許多展會如火如荼,展商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也有部分黑心商人借展會之機以次充好,甚至出售假冒偽劣商品,搞“一錘子買賣”,趁機狠撈一筆。
9月份在通州區(qū)運河公園內舉行的2013首屆北京通州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上,市民張女士在兩家攤位上購買了兩串18克左右的蜜蠟手串,后經專家鑒定為仿蜜蠟,即塑料。10月,在長沙河西茶子山小區(qū)附近的“秋冬服飾展銷會”上,大部分展銷商品多為低檔次過時商品,在宣傳單上卻是“時尚”商品。雖以服裝為主題,但羊肉串、飾品、電飯煲、海味、藥材等也充斥其中。大量的“三無”產品讓展會幾成假貨傾銷地。
展會售假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這種情況雖不能說多如牛毛,卻也是不絕于耳,屢禁不止。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在消費類展會上,尤其是以小件商品、生活用品、副食藥品、農副產品等為題材的展銷會,這種情況更甚。展銷會經營的功利化、場地的開放化以及展會組織監(jiān)管的缺陷與場館管理的疏漏等,都是構成展銷會售假之門難關的重要原因。
展銷會,顧名思義,以展促銷,以銷為主,直接追求銷售量和成交額。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有些主辦單位為了利益最大化肆意招商,放松對參展商資格的審查,甚至不加審查,只要交費就能參展。這樣就造成了展商的良莠不齊,當一些資質較差的商家充斥展會之中,不但使展會的檔次和品質大打折扣,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比如前面提到的長沙河西“秋冬服飾展銷會”,市民譚先生在展會上買回了一大包治療腰病中藥粉末,但譚先生服用當晚,就因腹痛干嘔就醫(yī),醫(yī)生檢查后稱,譚先生是由于食物中毒引發(fā)的腸胃炎。
加強對主辦方招展的監(jiān)督是從源頭上杜絕展會售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前面提到的通州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對展商的要求不可謂不嚴。根據該展會一位李姓負責人稱,進入展會的攤位,必須要有實體店面,并有正規(guī)資質。另外,每一個攤主都會與展會方簽訂相關“禁止假貨進展廳”的合同,若違反合同,則將取締該攤位營業(yè)資格。并且像玉、寶石等飾品,均要求商家出示鑒定證書,并且在展會內設立了免費檢測中心,邀請知名專家鑒定。就是在如此層層把關之下,假蜜蠟依然堂而皇之出現在了展會上,可想而知,如果主辦方在招展時不行使好“守門人”角色,那將有多少展商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由此可見,立規(guī)矩固然重要,執(zhí)行好規(guī)矩卻更加要緊!
除了主辦方的監(jiān)管缺位,場館管理上的漏洞也讓一些不法商販有了可乘之機。有場館負責人稱,他們在舉辦一些展銷會時,有一些小商販趁保安不注意混進場內銷售沒有質量保障的商品。前面提到的珠寶展還是在公園內舉辦,這種室外場地更增加了現場管理的難度,“展蟲”的出現幾乎無可避免。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損失,而且給后續(xù)的維權帶來諸多麻煩:因為商品并非正規(guī)展商售出,無論是主辦方還是場館,都不可能為這部分商品負責。這就牽涉到筆者接下來要談到的一點:展銷會消費維權難也是展會售假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展會不同于實體店面,其存在時間短者一兩天,長者也不過三五天。展會一結束,展商隨之“消失”,消費者找不到索賠對象。而目前法律對于展會的監(jiān)管還有很多空白,工商、公安等部門對于展會的監(jiān)管也有很多盲點,這就使展會維權變得更加艱難。徐州市消費者協會曾經表示,在2010年之前,舉辦展銷會需要到工商部門登記備案,但后來工商部門取消了這項審批業(yè)務,這就更加造成了展銷會市場的混亂。
說到底,展銷會這些亂象還是因為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造成的,如果主辦、展商、場館三方各自受到制度的約束,形成責任倒逼,這種情況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比如,福州市就曾在2011年出臺的《福州市展會管理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市民若在展會上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即便展會已結束,消費者也可向展會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或者場館單位要求賠償。徐州市消費者協會也說過,消費者如果在展銷會買到一些偽劣商品,可以找經營者要求索賠,如果展銷會結束后,找不到經營者,可以要求展銷會的舉辦者,進行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賠償后,有權向經營者進行追償。只有法制完善,責任明晰,展銷會售假之門才能永遠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