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祠
我一路尋古,到了陜西寶雞,拜詣炎帝祠。從姜城堡至天臺山建有多處仿古牌坊,上書“炎帝故里”、“神農(nóng)之鄉(xiāng)”、“神農(nóng)門”、“人杰地靈”等。
據(jù)說一世和二世炎帝都生于斯、葬于斯,第八世炎帝才葬于湖南酃縣即炎陵縣。姜城堡背依秦嶺,隔渭河與北首嶺相望。北首嶺遺址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以上,上、中、下三層連續(xù),相承性明顯。姜氏城遺址面積達49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房子約124平方米。福臨堡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石斧、陶祖和石祖,意味著男性崇拜。這正是母系氏族向父氏族社會過渡時期,與傳說中的炎帝時期相吻合。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建都陳,再遷魯,建都曲阜,與蚩尤發(fā)生戰(zhàn)爭,求助于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炎、黃兩部落聯(lián)盟形成華夏民族的主體很有可能。
相傳,炎帝裔族有邰氏、列山氏(驪山氏)、夸父氏、太岳氏、孤竹氏、彤魚氏、姜戎氏、互(氐)人氏、靈氏、并氏、午氏、丙氏、赤氏、信氏、井氏、箕氏、甘氏、萊氏、戲氏、殳氏、延氏等,但未見夏后氏和有娥氏;姜姓后裔流徙分支出齊、呂、許、申、高、謝、邱、丁等百多個姓,但未見姒和子。炎黃故事始見于戰(zhàn)國文獻,周人姓姬,黃帝也姓姬,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果不是周人創(chuàng)造的神話,也是他們樂聞的傳說。姬、姜世代通婚,傳說表明周人與炎黃關(guān)系密切。秦人原僻居“西垂”,非子在“關(guān)山牧場”一帶游牧,進入渭水流域后收“周之余民”,先霸西戎,后統(tǒng)一天下,形成了周秦文化傳統(tǒng)。周秦文化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根系”。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史記·五帝本紀》記:“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又《史記·封禪書》記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鼻貒_創(chuàng)了祭祀炎帝、黃帝的先例。漢高祖劉邦自稱“赤(炎)帝之子”,設(shè)“畤”祭祀炎帝及黃帝、青帝、白帝、黑帝。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多次到“雍”地設(shè)“畤”祭祀“五帝”。我們注意到炎帝神農(nóng)牛首人身,圣牛氏崇拜盛行于印度等地,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黃牛骨骼見于齊家文化遺址。《淮南子·說山訓》:“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也?!薄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币阎艽钪厍嚆~器或中國最重的圓鼎淳化鼎是牛首獸面紋鼎,可能與牛崇拜或炎帝有關(guān)?;旧峡梢钥隙ㄑS傳說是周秦故事,且與域外文化相關(guān)。
我在《堯舜與炎黃》一文中論證過炎黃傳說反映的是青銅時代的內(nèi)容,黃帝是游牧文化的代表或象征。炎帝無妻,黃帝多妻,炎黃故事表明已經(jīng)進入父系社會。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和鄂爾多斯青銅博物館交相輝映,是中國兩大青銅器主題博物館:前者以周代青銅禮器為中心,后者以游牧青銅器為特色,均沒有確鑿無疑的夏代青銅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品堪稱世界之最,但未見夏代青銅器。但有一件不尋常的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
有種兵器叫“我”,“我”也可能是兇器。
我順便到千陽拜訪子思,遙望關(guān)山牧場。燕伋(前541~前476),字子思,孔門七十二圣賢之一,春秋秦地千陽水溝燕家山人。他遵父遺命至魯師從孔子,與南宮敬叔、仲由等適周問禮;后返漁陽設(shè)教,傳授孔子學說。晚年因思念孔子心切,在裴家臺上用衣襟撩土墊足登高以望魯,日積月累,遂成一土臺,稱“望魯臺”。后唐玄宗封伋“漁陽伯”,宋真宗加封“千源侯”,明時追稱“先賢燕子”。燕伋深得孔子親傳,成為孔子最中意的弟子之一。山東曲阜孔廟供有燕伋牌位,圣賢祠內(nèi)塑有燕伋像??鬃淤t孫名伋、字子思,可能與燕伋有關(guān)。望魯臺是錐形土臺,高10多米,底徑達30多米,承載燕伋對恩師感念和尊敬之情,堪稱“中華尊師第一臺”!
關(guān)山牧場位于隴縣,至今水草豐美,是游牧或避暑的好地方。北首嶺文化太早,周原遺址太晚,都不是夏文化遺址。寶雞可能是“炎帝故里”,也是“燕伋故里”,更是周、秦龍興之地。
伏羲與女媧
麥積山隧道全長約13公里,據(jù)說是亞洲第二長的公路隧道。穿過隧道,天更藍,云更白,空氣也更加清爽。麥積山石窟中有伏羲、女媧雕像。石窟背后是植物園,星光下山莊小木屋酷似人間仙境。
天水伏羲廟又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坐北朝南,四進四院,廟內(nèi)有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新建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歷經(jīng)多次重修,形成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伴_天明道”,“與天地準”。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有伏羲彩塑一尊:袒胸露肩、雙手托著八卦太極圖;藻井正中繪太極八卦圖,四周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后面為太極殿,原供伏羲,后祀神農(nóng)。院內(nèi)遍布古柏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現(xiàn)存37株。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群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朝拜祭祀。
有關(guān)伏羲女媧的文獻始見于戰(zhàn)國時期?!冻o·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楚辭·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駕辨’之曲?!薄兑住は缔o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p>
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始將伏羲載入正史,且與太昊相并。伏羲、女媧從此進入古史系統(tǒng),躋身于“三皇”行列。《春秋元命包》:“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薄洞呵镞\斗樞》:“伏犧、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p>
伏羲、女媧藝術(shù)形象出現(xiàn)于西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伏羲、女媧圖像,河南南陽西漢墓、四川沙坪壩東漢墓畫像磚上伏羲女媧圖,山東武梁祠有東漢石刻伏羲女媧像。兩漢時期,中原各地墓室刻畫伏羲女媧是普遍的,但東漢后就神秘地消失了。漢代伏羲和女媧畫像人首蛇身:腰身以上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兩條尾巴親密地纏繞著;兩人的臉面或正向、或背向,男拿曲尺,女執(zhí)圓規(guī)。伏羲、女媧圖大都繪有日月星辰,仿佛一幅天象圖。張衡云:“日月運行,歷示吉兇,五緯喱次,用告禍?!娦橇胁迹谝跋笪?,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女媧伏羲分執(zhí)規(guī)矩,象征規(guī)天、矩地以定方圓,寄托圣王維護人類秩序的美好愿望。
《周髀算經(jīng)》周公問于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shù)也,請問昔者包犧(伏羲)立周天歷度——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shù)安從出?”商高曰:“數(shù)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伏羲執(zhí)矩、女媧執(zhí)規(guī),大概是“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體現(xiàn)。規(guī)和矩或尺與圓規(guī)是歐亞大陸共同的制圖工具,“勾股定理”又稱“商高定理”;東西方人如此所見略同,值得研究。
芮逸夫與聞一多認為女媧或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源于南方自稱“蛇種”的民族。《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南方……有人約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之,伯天下。” 郭璞注曰:“延維即委蛇。”《莊子·達生篇》:“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業(yè)惡雷,聞雷車之聲,則捧起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薄把泳S”、“委蛇”可能就是“肥遺”。李濟考證殷墟“肥遺”來自西亞。甘肅臨洮馮家坪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一件雙連杯,器表上刻畫兩個對稱的人首蛇身像”
古代華夏民族有無創(chuàng)世神話是國際學術(shù)界長期爭論的問題。董楚平從楚帛書中發(fā)現(xiàn)先秦時期中國唯一完整的創(chuàng)世神話:以伏羲娶妻為創(chuàng)世活動的發(fā)軔,是典型的生殖型創(chuàng)世神話。其實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受域外文化影響相當明顯。兄妹夫妻古代埃及王朝很流行。波斯神話中善神創(chuàng)造了天地、日月、星辰,用泥巴捏制了原始人。西方人的始祖亞當、夏娃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 “禁果”,從而創(chuàng)造了人類。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神話故事有相同敘事模式和視角:兄妹又夫妻,為人類始祖,以洪水為背景,以七日為周期,與蛇有關(guān),且男女相對平等。
大夏河與夏
土門關(guān)是藏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分界錢,沿著大夏河從臨夏經(jīng)土門關(guān)到甘南夏河縣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與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合稱為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目前保留有完整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選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為寺址,二世嘉木樣建時輪學院,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強化。三世嘉木樣洛桑圖旦久美嘉措(1792~1855),青海同仁縣人,6歲入拉卜楞寺,18歲入藏學經(jīng),26歲任拉卜楞寺法臺,55歲任塔爾寺法臺,清封其“扶法禪師”。他性好幽靜,注重修持,衣食淡泊,建成醫(yī)藥學院,著有《散論總集》等。
章炳麟《文錄》云:“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因水以名族,非邦國之號。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p>
章炳麟所謂的夏水或漢水屬于長江流域,但漢代以前漢人或夏人主要活躍于黃河流域。其實夏河或大夏河是黃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黃河。夏本意為大?!斗窖浴返谝唬骸白躁P(guān)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義反復。《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毕暮踊虼笙暮影l(fā)源于青海同仁,流經(jīng)甘肅夏河、臨夏,于劉家峽入黃河?!渡袝び碡暋罚骸皩Ш臃e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臨夏有積石山,夏河從積石山邊流過。大禹治好了泛濫的夏河,華夏之“夏”可能來源于夏河。積石峽邊的喇家遺址,正是4000年前洪水泛濫的證據(jù)。
臨夏古稱河州,是唐蕃古道要沖,也是茶馬貿(mào)易重鎮(zhèn);但是在古代絲綢之路和青銅之路上的意義還有待闡明?!渡袝び碡暋访餮渣S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四州為夷人所居:“冀州島夷,青州嵎夷、萊夷,徐州淮夷,揚州鳥夷?!比绻邢模羁赡苌钣邳S河上游地區(qū)。《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瑯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毕呐c西戎之關(guān)系難解難分。
臨夏東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縣”,“大夏城”遺址在廣河縣城西南10里左右臺地上,當?shù)厝私小肮懦恰薄4笙暮恿鹘?jīng)甘南和臨夏,哺育了羌或黨項民族。東漢后黨項人遷徙到陜甘寧地區(qū),后被大唐帝國安置于夏州一帶。《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夏州之國。”黨項人活躍在夏州及附近地區(qū),990年,李繼遷被遼冊封為“夏國王”,逐漸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元昊以天子(兀卒)自居,1038年正式即位,稱大夏皇帝,追謚父、祖帝號和廟號。 “藩漢各異,國土迵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況元昊為眾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為帝圖皇,有何不可?”夏與遼、宋鼎足而立,自稱大夏;西夏是他稱或后人的稱謂。宋人亦徑稱“夏”。洪皓《松漠紀聞》:“多為商賈于燕,載以橐駝,過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賈人苦之?!?/p>
黃帝、夏、羌、匈奴、拓跋、黨項有一脈相承之處,元昊、赫連勃勃等認為整個西北地區(qū)都是大夏故國的領(lǐng)土。赫連勃勃為匈奴右賢王之玄孫,以軒轅自比,自稱天子、大單于,建國號為大夏?!稌x書·載記》勃勃曰:“卿徒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業(yè)草創(chuàng),眾旅未多,姚興亦一時之雄,關(guān)中未可圖也……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余年,豈獨我乎!”赫連勃勃發(fā)嶺北夷夏10萬人營造都城:“朕方統(tǒng)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tǒng)萬為名?!彼贩街敖y(tǒng)萬城”留存至今。
齊家文化與夏
齊家文化五谷豐登、六畜齊備。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是典型齊家文化墓葬群,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對該遺址中古人類牙結(jié)石里的淀粉粒研究表明當時人類植物性食物具有多樣化特征:包括小麥、大麥和青稞、粟、蕎麥、豆類及堅果類等,其中麥類和粟的淀粉粒數(shù)量占70%,堅果類、豆類植物也是當時人類的主要食物之一。
目前,中國最早的較完整羊骨架見于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其次才是二里頭。綿羊又稱夏羊?!稜栄拧め屝蟆罚骸跋难颍盗|,牝羖?!薄侗静菥V目·獸一·羊》:“生秦晉者為夏羊,頭小身大而毛長,土人二歲而剪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綿羊?!蔽鞅泵朗呈肿パ蛉?,或可追溯到齊家文化。東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牛骨多為水牛骨骼,不止一種,均為野生。黃牛與綿羊、山羊生態(tài)習性相近,是新石器時代西亞、中亞的主要家畜,到了青銅時代,黃牛才在東亞大量出現(xiàn)。甘肅大何莊遺址、秦魏家遺址齊家文化層中出土的黃牛骨骼是典型代表,黃牛與山羊一樣經(jīng)歷了大致相同的馴化和傳播過程。較完整的馬骨架始見于西安老牛坡商代文化層,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亦出土了馬骨,齊家文化時代可能已有馬。豬是東亞新石器時代代表性家畜,齊家文化有大量豬骨出土。狗和雞當然也不會缺席。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結(jié)合是齊家文化的特點:既保留了東亞的種植傳統(tǒng),又吸收了中亞的游牧文化。面條見于齊家文化,牛肉來自西北;蘭州牛肉面就是這種結(jié)合的象征。青海柳灣發(fā)現(xiàn)西式餐具,廣河縣齊家坪出土了一些骨叉;齊家文化時代筷、勺、刀、叉已經(jīng)齊備,手抓羊肉或手抓飯亦可能流行。喝酒吃肉皆成風尚!
東亞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豎穴方形土坑墓,伴有少量甕棺葬;到了青銅時代墓葬形式明顯復雜化,出現(xiàn)了墓道,流行洞室墓、男女合葬和火葬。齊家文化體現(xiàn)了這次墓葬變革,結(jié)束了東亞墓葬相對單純的時代。洞室墓文化是中亞草原地帶青銅時代文化,分布于伏爾加河下游和第聶伯河以東的黑海北岸,晚于豎穴墓文化,被木槨墓文化所取代。洞室開在豎穴穴壁下部,與之相對的穴壁成斜坡或臺階,即原始墓道。通常主葬一男子,并有一二女子合葬。隨葬品多寡不等,一般包括陶器、石器、銅器和祭肉。居民屬歐羅巴人種,主要經(jīng)營畜牧和農(nóng)業(yè),輔以漁獵,有綿羊、山羊、牛、馬等家畜遺骨以及黍粒、大麥粒、魚骨、網(wǎng)墜、獸骨和弓箭。青銅器有矛、刀、錛、斧、鑿、匕首、錐、飾牌、別針等。齊家文化時代開始流行洞室墓,并出現(xiàn)了原始墓道。
齊家文化時代貧富分化已經(jīng)明顯,如皇娘娘臺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者達37件,玉石璧少的沒有,多者達83件。齊家文化男女合葬表明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正在形成:女性開始卑躬屈膝,男性擁有娶妾的權(quán)利。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墓地共發(fā)掘88座墓,其中一男二女合葬墓3座,男性仰臥居中,女性側(cè)身俯貼于男性,下肢后屈,面皆向男性;成年男女合葬墓10座,男性仰臥直肢居左,女性側(cè)身屈肢居右,面向男性。永靖秦魏家發(fā)掘138座墓,其中成人男女合墓葬16座,男性仰臥直肢居右,女性側(cè)身屈肢居左,面向男性。經(jīng)科學發(fā)掘顯示均為一次葬,不僅體現(xiàn)了男尊女卑,而且表明妻妾陪葬已成風氣。臨潭陳旗磨溝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齊家文化墳?zāi)梗呒s0.5米,底部直徑約2.5米,黃土堆成。這可能是東亞最早的墳?zāi)?。青海喇家遺址發(fā)現(xiàn)一座齊家文化高規(guī)格墓葬:長方形土坑葬,有木棺,隨葬玉環(huán)、玉璧等禮器,墓口呈“回”字形。經(jīng)初步鑒定,墓主人可能為男性,是軍事或宗教首領(lǐng);墓葬附近100平方米的土臺上有大量人類活動的硬面和祭祀痕跡,可能是祭臺。
齊家文化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宗日遺址出土齊家文化早期銅器總數(shù)超過10件,在中國早期冶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三件銅器進行研究表明含砷量均較高,確定無疑是砷銅。宗日遺址發(fā)現(xiàn)的砷銅是中國西北地區(qū)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銅,不僅表明齊家文化進入了青銅時代,而且標志著東亞青銅時代的到來。齊家文化銅矛和銅鏃的出土表明戰(zhàn)爭可能已開始流行。青銅矛與木槍,或銅鏃與石鏃、骨鏃、蚌鏃相比,優(yōu)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夏人善射,夏箭即良箭。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惫弊⒁唬骸跋暮笫现脊?,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李益《從軍有苦樂行》載:“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币笮媸告棥⒏?、矛、刀削、斧斤是東亞比劍更古老的五種兵器,僅戈為中國本土之物,其他四種和劍一樣來自中亞或西亞。戈可能是夏人的標志性器物,主要分布于中原,亦流傳到了幾乎整個東亞地區(qū)。
彩陶的衰落與青銅的興起表明青銅時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風。齊家文化在吸收西方金文化的同時沒有放棄東方玉文化傳統(tǒng)。齊家坪出土了一對金耳環(huán),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金器。齊家文化青銅器與中亞、南西伯利亞的銅器樣式基本相同:青銅刀常見,偶見青銅矛、浮雕人面青銅匕、空首斧等合范鑄造的兵器和銅鏡,裝飾品有鐲、釧、臂筒、泡、耳環(huán)、鼻飲等。齊家文化玉器有30種以上。玉琮形制各異、大小不等:有竹節(jié)紋琮、弦紋琮、獸面紋琮(琮端、射孔之上裝飾牛、羊、熊、虎等浮雕)、人面紋琮或琮形器。武威皇娘娘臺、廣河齊家坪遺址出土的琮與良渚文化琮相似。齊家文化璧較多,皇娘娘臺墓地48號墓隨葬璧多達83件。玉璧、玉斧、玉鏟等并非實用器物,是財富的象征或禮儀用品。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fā)箍等。齊家文化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可能有新疆和田玉。2002年喇家遺址出土的一件三孔大玉刀,殘長38.8厘米,寬16.6厘米,厚0.4厘米,復原長為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齊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幾件,與二里頭玉刀類似,可能是禮器中的“王者之器”。
齊家文化陶器不發(fā)達卻也獨具特色:雙耳罐和鬲為代表器物。雙耳罐是中亞和西方共有陶器,鬲是東亞特產(chǎn)。東灰山四壩文化日曬土坯磚是中國最早的土磚;靈臺縣橋村出土了一批齊家文化陶瓦,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瓦?!扒卮u漢瓦”可追溯到四壩、齊家文化。鎮(zhèn)原縣齊家文化房基發(fā)現(xiàn)了上百米陶水管,每節(jié)水管長53厘米,設(shè)有子母口,可互相銜接,早于二頭里,已接近當時的世界水平。齊家文化陶權(quán)杖頭和四壩文化銅權(quán)杖頭,與西亞、中亞的權(quán)杖頭形制相似;其中四羊頭青銅杖頭是用復合模具鑄造成的。
《墨子》、《列子》等提到羌人實行火葬,而火葬源自印歐人。目前東亞最早的火葬墓見于4000年前的宗日遺址,稍晚的火葬遺跡在中國西南、東北和中原均有發(fā)現(xiàn)。中亞或東歐的青銅時代印歐人火葬文化到青銅時代晚期演變?yōu)楠毺氐墓腔耶Y(場)文化(urnfield culture)。氐、羌文化遺存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發(fā)現(xiàn)了裝骨灰的陶罐。周人和周之先人亦可能實行火葬。岑仲勉認為周人與印歐語系民族有關(guān),可能是祆教徒,信仰陰陽,《易經(jīng)》也源于祆教。
結(jié) 語
傳說夏朝始于禹,終于桀,共17帝,姒姓,約公元前2100至前1700年。夏時開始出現(xiàn)私有制,禪讓制度被世襲制取代,由“古國時代”進入了“王國時代”。夏代末年,內(nèi)政不修,外患不斷,商湯乃以天命為號召,鳴條之戰(zhàn)勝夏桀,夏王朝從此滅亡。
如果真有夏朝,齊家文化應(yīng)該是夏朝文化的組成部分。夏是新石器時代或傳說時代到歷史時代的過渡期,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時期。齊家文化與夏代紀年相當,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距今4000年左右,東亞社會發(fā)生急劇變革,第一個國家正在形成中。西北地區(qū)處在黃河農(nóng)業(yè)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東方定居農(nóng)業(yè)文化受到了西方游牧文化的沖擊,成為東西方文化接觸地區(qū),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與羌有關(guān),不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盾髯印ご舐浴吩疲骸坝韺W于西王國?!薄妒酚洝份d:“大禹出西羌?!薄拔髑脊艊笨赡苤黧w轉(zhuǎn)化為夏王朝。彝語和漢語可能同源于原始羌夏語。三星堆和二里頭文化又與齊家文化相關(guān)密切。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黃河上游大夏河地區(qū);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變成了漢族,其他變成了羌、匈奴、黨項等民族。
牛鬼蛇神流傳于歐亞大陸。伏羲、女媧和炎黃傳說大體反映了這一過程。如果我們認同伏羲、女媧,人類同源就不僅是神話傳說。如果我們認同堯舜,以素食為主的東亞定居農(nóng)耕民族總是被欺侮,吃肉喝酒的游牧民族經(jīng)常占上風,中國歷史基本上是被侵略的歷史。如果我們認同炎黃,以奶肉為主食的游牧民族節(jié)節(jié)勝利,反復征服定居農(nóng)耕民族,中國歷史是不斷侵略和鞏固的歷史。梁啟超認為中國貧弱源自秦始皇以來扼殺了慷慨捐生的尚武精神,自黃帝開始華夏民族就是靠武力征服夷、蠻而在中國生息繁衍:“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中國民族之不武,則第二之天性也?!彼麤]有認識到黃帝之前中亞處于自然和平狀態(tài),“堯天舜日”,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果同時認同堯舜與炎黃,中國歷史就是兄弟混戰(zhàn)融合史。
沿波討源,西北是上古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峰回路轉(zhuǎn),齊家文化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