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一直想去岳陽看看。農(nóng)歷壬辰歲末出游港澳歸程,終于有了這個機會。江南三大名樓,以前只到過黃鶴樓,而今赴岳陽,就是奔著岳陽樓去的。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初中時就學過,當年也曾背誦過課文,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多少年一直熟記在心。我想,在中國大凡是有點文化的人,都是知道這兩句話的,因為它是范文精髓之所在;歷來名家寫有關(guān)岳陽樓的文章,幾乎都要引用它,這恐怕是范公未曾料到的吧。就像讀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說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樣,誰讀了都忘不了??梢娨恍┲晾砻詫θ说挠绊懼睢T狸枠窃瓰樘崎_元年間所建,宋、元、明、清幾毀幾建,是謂“五朝樓觀”。但人們?nèi)哉f它是滕子京重修的,個中原因,就是范公那篇記文起了大作用;而其中“先憂后樂”之語,從古到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仁人志士,也征服了不知有多少為官的、為民的,使他們的心靈為之震撼和凈化。文因樓生,樓以文名。完全可以這樣說,岳陽樓就是因范公這兩句名言而聞名天下的。
說起大名鼎鼎的范公,無人不曉得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但其祖籍在陜西彬縣,是我們咸陽的鄉(xiāng)黨,卻是少有人知道的了。據(jù)《宋史·范仲淹傳》記載:“其先,邠(即今彬縣)人也,后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十世孫,生于江蘇徐州,長于山東鄒平縣,少時貧困力學,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時中進士,出仕后有敢言之名。慶歷三年(1043),升為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向朝廷提出10項改革建議,史稱“慶歷新政”,后因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終未實現(xiàn)。五年(1045),他自己奏請罷去參知政事職務(wù)后,以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安撫使銜,來到祖籍邠州做了知州。當他看到州學“隘甚,群士無所安”時,便決定由時任邠州通判的太常博士王稷負責,另行選址建學。翌年夏,廣廈高軒的州學竣工,范仲淹應(yīng)王稷之請,在鄧州(今延安)知州任所撰寫了《邠州建學記》一文,指出“國家之患,莫大于乏人”,論述了“才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之理;到了九月,他才遵與他同年進士的好友、貶任岳州知州的滕子京之囑,在鄧州寫下了《岳陽樓記》。由于他在邠州重學尊師、浚渠引水,廣施惠民德政,離任后百姓就畫了他的肖像,立生祠來侍奉他。明成化初年(1465),邠州百姓又在西街修建了“范文正公祠”(亦稱“眉壽堂”),專為紀念他。他在邠州作的《題眉壽堂勸農(nóng)詩》和在鄧州作的那篇《邠州建學記》以及《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詩,被彬縣人世代傳誦。
名勝古跡因詩文聞名,脫口而出的就有:鸛鵲樓、黃鶴樓、滕王閣、寒山寺、白帝城等,連一般剛學會背詩的孩子都知道這些詩文佳作,可見其魅力之所在。
離開港澳,一路北上,邊走邊看,到岳陽已經(jīng)是臘月初七了。臘八前后,我們關(guān)中已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原以為在江南楚地會暖和些,沒想到并不盡然,我將所帶的薄厚衣服都披掛在身,仍覺難以抵御侵人肌膚的凜冽。
第二天一早,從下榻的飯店出來,乘坐出租車,七拐八拐,十來分鐘就到了岳陽樓景區(qū)。一看,在這木葉蕭疏的洞庭之濱,參觀者仍扶老攜幼地不絕于道,聽口音多為本地人。是的,岳陽樓是他們心中的一份驕傲,也是他們的一張名片;有時間常來這里轉(zhuǎn)轉(zhuǎn)、看看,何嘗不是一件幸甚之事呢!
這里,樓及其周圍的一些其他建筑和設(shè)施,都用矮墻圍了起來,成為一方游園。從懸掛“巴陵勝狀”金字匾額的正門入內(nèi),首先看到的是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岳陽樓微縮景觀。岳陽樓肇自漢晉,但樓的形制有據(jù)可考的則是從唐代開始。一次同觀幾個朝代的建筑,我還是頭一回,也可能只在這兒才能看到吧。據(jù)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模型建筑群,不僅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xiàn)的不同建筑風格和建筑文化,也再現(xiàn)了岳陽樓在歷史演變進程中的發(fā)展脈絡(luò)。
景區(qū)中部,是供游客駐足品味的詩碑回廊。一塊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著歷代大家、名人吟頌岳陽樓的詩篇,記錄了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心,表達了他們憂國憂民的崇高理念,給人以莊嚴、凝重之感。在中國四大名樓中,幾千年來,描寫岳陽樓的詩詞最多,詩廊展示的只是其中極少一部分。一座岳陽樓,不知觸撥了歷朝歷代多少文人騷客的情懷;而一篇篇動人心魄的詩文,不正是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傾訴么?
順湖岸,沿漢白玉護攔,過了“南極瀟湘”牌坊,先來到樓的西面。仰望那懸掛在三樓檐下的“岳陽樓”三個金光燦燦的大字,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寫得蒼勁有力、大氣磅礴,百尺危樓顯得十分相稱。而樓的金頂紅墻,和故宮博物院那些大殿的色調(diào)差不多,給人以莊嚴的視覺感觀。樓外正門的廊柱上有用金粉書寫的楹聯(lián):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边@是清代陳大鋼的作品,其內(nèi)涵深邃豐厚,凝練地體現(xiàn)了范公《岳陽樓記》的主題思想,又很上口,一下子便記住了。
進門,迎面是范記全文的檀木雕刻,黑底綠字,為清代乾隆年間張照所書,字體功力深厚,字跡一氣呵成。《岳陽樓記》曾經(jīng)讀過不知多少遍,但此刻站在這里,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低誦了全文。
樓內(nèi)四根巨大的楠木柱子從地上直至頂部,支撐起樓體大部分重量,另有梁檁搭配,勾心斗角;盡管未用一釘一鉚、一磚一石,但渾然天成。壁后一邊是內(nèi)樓梯,踩踏上去,有輕微的顫動和木頭之間磨擦的嘎吱聲。登上二樓,壁間同樣有一塊范記的檀木雕刻,只是字跡為金黃色。一篇記文,在同一座樓上被重復(fù)雕鐫和懸掛,可見岳陽人對記文的重視和用心程度。
來到三樓,正壁是毛主席手書的杜甫《登岳陽樓》詩。文章大家毛主席雖未去過岳陽樓,但他卻心向往之;那狂草的詩句中,分明洋溢著他與少游一樣愛國愛民的情懷。明代張元忭在《巴陵游覽記》中曾說:“楚中二樓,岳陽與黃鶴爭霸。自文正有記,岳陽之名始重。”而今,名人、名詩和名書這樣的組合,無疑更提升了岳陽樓的地位。從廊外望去,洞庭湖就在眼底,雖然天氣陰沉,湖面灰蒙一片,遠處不時傳來低沉的汽笛聲,君山也隱沒在霧靄之中,但淡淡的日光透過云層散射下來,仍見近處的湖水泛著淺淺的鱗波,船舶來往穿行的身影亦清晰可辨。無怪“天下洞庭水”,連冬日竟也有這般迷人的異樣景色。
下了樓,繞到東面,與樓基連在一起的有兩個平臺,南北各立一座小牌樓,將范公的那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分刻在上?;率谴u砌的洞子,洞內(nèi)有一條甬道,直通洞庭湖,順著長長的磚砌臺階,下到底層,再向上看,才發(fā)現(xiàn)岳陽樓是建在古城墻門洞之上的。伏在樓外女墻上,洞庭湖就在下面,只是枯水季節(jié),墻腳下一片淤泥。待仔細觀看四周,卻發(fā)現(xiàn)城墻下立有一塊石碑,記錄了1998年那場大雨時,洞庭湖水上漲的位置。顯然,當時的湖水已經(jīng)涌到了半城墻上,是一次大水患。
再試圖下到湖邊去觀湖水,無奈與湖連通的那個曾經(jīng)的埠門卻緊鎖著,只好望湖興嘆。中華名樓,大都與水共存,一提岳陽樓,便會想到洞庭湖;有了洞庭湖,岳陽樓才顯得有靈性。樓湖映襯,才會相得益彰。真乃是:古樓觀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漫步來到景區(qū)一家小店,買了本《岳陽樓詩詞選》翻看,厚厚的,里邊裒輯了從唐至今的大量作品,僅楹聯(lián)就有200多幅。從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歐陽修、黃庭堅、陸游,直至當代的費孝通、汪曾祺、余秋雨,他們寫的許多詩詞都是傳世之作,但我尤喜歡宋代張舜民的那首《賣花聲·題岳陽樓》詞: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
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guān)。 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yīng)是長安。
張舜民也是陜西彬縣人。元豐四年(1081),他隨從高遵裕出師西夏,兵敗歸途中,寫下了“白骨似沙沙似雪”及譴責官軍亂砍樹木作柴燒的詩句,不料被轉(zhuǎn)運判官李察聞奏得罪,遂于六年(1083)遭貶,謫監(jiān)湖南郴州酒稅。他離開河南開封后,懷著對京師的依戀和不甘貶謫的牢騷,長途跋涉,是年秋天到達岳陽樓。面對漫漫洞庭湖水,不禁心潮起伏,想到此去郴州歸期未卜,百感交集,悲從中來,于是便以蒼涼遒勁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聲可裂石的詞篇。詞中提到的渭城,就是我如今居住的地方。此時此地讀他的詞作,尤其有一種親切感,大約也與我出游多日而隱隱生出的一種思鄉(xiāng)情緒有關(guān)吧!雖說沒有看到“夕陽紅盡”那個時刻,但西望長安的心境卻是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首詞,時隔近千年,在我這里竟有了共鳴,可見一首好的詩詞生命力有多么強!
回咸陽多日,憶識游蹤,整理思緒,遂寫下這篇游記,并擬詩一首作結(jié):
臘月無雪風襲面,
云罩日光霧漫漫。
巴陵城外有名勝,
遍覽細品了夙愿。
遭貶未沉浩然氣,
雙公德政傳千年。
大家墨寶滿壁廊,
詩文生輝盡佳篇。
萬頃洞庭水平平,
五朝名觀矗岸邊。
湖中行船通江海,
登頂倚欄望君山。
黃鶴顴鵲滕王閣,
難抵岳陽一樓顯。
范公記敘文不朽,
天下憂樂心頭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