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交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是構筑語言的基礎。每種民族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與其他文化迥異的詞匯,這就出現(xiàn)了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語言本身扎根于文化之中這一客觀現(xiàn)實決定了語言與語言之間存在著相異現(xiàn)象。
[關鍵詞]詞匯相異;詞匯空缺;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4-0069-02
一、詞匯空缺現(xiàn)象
“詞匯的意義系統(tǒng)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理性意義以及聯(lián)想意義。當兩種語言中的詞語的理性意義基本相同時,就構成了‘對應詞’(corresponding words)。但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某一語言現(xiàn)象,在譯文中只能用聯(lián)想意義相同而理性意義不同的詞匯來翻譯或解釋時,那么就等于說譯文語言的形式中存在著一個‘詞匯空缺’(lexical gap)?!?/p>
著名語言學家戚雨村指出:“詞匯體現(xiàn)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記述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薄叭祟愔园颜Z言作為交際工具,正是社會成員按照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模式對詞語意義利用的結果?!睆闹锌梢钥闯觯幕院兔褡逍允窃~語意義的內(nèi)在屬性,決定了不同民族國家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點。英漢語之間存在的詞匯相異和詞匯空缺現(xiàn)象正是這些內(nèi)在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詞匯空缺現(xiàn)象,也有人稱這類詞為文化負載詞。郭愛先將其的定義為:詞匯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詞語或語義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等成分,從而形成異族文化的空缺。這種現(xiàn)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對詞匯空缺及其可譯性也有過研究,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任何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都能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詞匯空缺現(xiàn)象在翻譯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忽略詞匯背后的文化意義,勢必會造成不及“信、達、雅”的后果,從而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既指本族語言與非本族語言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前者意義出發(fā)探討英、漢語的詞匯相異和空缺現(xiàn)象。
二、詞匯相異和空缺成因初探
有學者指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告訴我們,造成詞匯相異和空缺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具體來說,生活經(jīng)歷、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都會成為影響因素。追本溯源,這些因素都是文化這一大范疇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民族文化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一方面,文化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是本族的人民;另一方面,因為人們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的地域、環(huán)境、歷史、宗教、經(jīng)濟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而本族人民會在特定和時間和空間下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繼而形成并具有了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就決定了一個民族中的某些成份可能是該民族特有的,在另一個民族文化中則不存在,表現(xiàn)為“真空”。這種“真空”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為詞匯的相異和空缺。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自己深厚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決定著華夏民族成員的精神氣質(zhì)、思維方式乃至行為方式。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來看,華夏文化與英美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是“屬于平行發(fā)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交流甚少、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體系”。“華夏文化是典型的大陸文化,而英美文化則屬于地道的濱海商業(yè)文化?!比A夏文明扎根于農(nóng)村,在黃河流域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經(jīng)濟上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為主。而英美文化則屬于外傾型商業(yè)文化。這種文化源于本民族內(nèi)部資源條件有限,不能自給自足,只能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來補充發(fā)展所需的資源條件,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強烈的開拓欲和征服欲。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它是隨著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演化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漢英兩民族發(fā)展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迥異導致了語言上的差異,并突出表現(xiàn)在詞語上。要之,英語和漢語是不同的語言,由于文化、地域、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差異,往往英語里的表達方法在漢語里沒有,而漢語里有的表達方法在英語里也找不到??傮w來看,這種詞匯相異與空缺現(xiàn)象的具體成因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位置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從我國的整體地理地勢看來,我國整體地勢上西高東低,因而大多數(shù)江河東流如海?;谶@種特定的自然條件,漢語里出現(xiàn)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詞語,如“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等。這些表達在英語里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詞組短語。這讓不了解中國的這種特定地貌的英美國家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中國賦予東流江水的諸多聯(lián)想意義。再如,我國地處內(nèi)陸,春季干旱少雨,因而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在我國,春天由從海面上吹來的溫暖濕潤的東風帶了水汽和降雨,從而促進了萬物的復蘇和農(nóng)作物的生長,這也就是常說的春風。所以我國古詩句中多有贊頌春風的詩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比英國而言,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國家,常年降雨充沛,因而英國人對春風、春雨就不會有特別的期待,也就更談不上拿春雨與油做比較了。與我們不同,英國人對西風充滿了好感和頌揚。詩人雪萊筆下的《西風頌》更是為世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而在中國,西風即意味著來自內(nèi)陸的干燥而寒冷的風,令人厭煩。久而久之,東風便被賦予了“生機勃勃”、 “革命”、“新活力”等積極向上的文化內(nèi)涵,而西風則象征著“冷酷”、“無情”及“資本主義”。
(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近代中國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嚴復留學英國數(shù)載,學貫中西,然而在面對慈禧太后的“面試”時,也無法用英文說出太后手中的水煙袋。據(jù)說魯迅先生也無法翻譯出中國古代的桐油燈盞。再如在中國,飲食問題是人們極為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常常提在嘴邊議論的話題。人們見面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吃了嗎?”英國人沒有類似的心理定勢,因而也就出現(xiàn)了詞匯空缺。就生活習慣而言,相信絕大多數(shù)英美國家的人都沒有睡過中國的“炕”(a hearable brick bed),沒吃過冰糖葫蘆(candied haws on a stick)。還有,中國人與英國人飲食結構不同,許多中國人吃的菜在英國沒有,比如韭菜。在菜名的翻譯上詞匯空缺現(xiàn)象更是比比皆是。“四喜丸子”被翻譯成了“four happy meat balls”,“童子雞”被翻譯成了“chickens without sexual life”,“夫妻肺片”被翻譯成了“sliced lungs of husband and wife”。如此看來,詞匯的差異和空缺就是菜名的想達到的神形兼?zhèn)浞g最大的障礙。再舉數(shù)例,以資佐證。按中國傳統(tǒng)習俗,大凡興動土木,都要查看地形環(huán)境,看它是否得“風”得“水”,然后擇宜土,避兇地,這就是古代相地術中所謂的“風水”??晌鞣轿幕镏挥邢嗝嫘g(physiognomy),卻無相地術。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里,大凡基督徒離世后,一般都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慮什么“風水”。興土木雖亦擇地,但只是對建筑本身的考慮,一般無“避兇”之意。再如,漢語里表親關系涇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既要區(qū)分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在英語里卻以cousin籠統(tǒng)概括。同樣,aunt和uncle也是將漢語里所要表達的表親關系籠而統(tǒng)之。至于privacy一詞,若譯為“隱私”,或者“秘密”,或者“私事”,都沒有把privacy的真正意思表達出來,據(jù)說俄語中也沒有合適的對應詞。這顯然是中西方的價值觀念不同,我們對于privacy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視,因此,就沒有一詞能包括privacy所表示的那些意思。再以white meat和red meat為例,前者包括一些顏色較淺(尤其是煮熟后較淡)的肉,如豬肉、家禽肉;red meat是指一些顏然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即使把前者譯為“白肉”,后者譯為“紅肉”,語言上似乎是明白了,但實際上并不是它們的確切含義,因為漢語中無相應的詞對應。
(三)宗教哲學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歐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均為上帝所創(chuàng)造;而中國人信奉信奉開天辟地的盤古、補天的女媧和主宰生靈萬物的老天爺。就宗教而言,中國人多信奉道教、佛教、儒教。特定的信仰涉及到特定語言文化中的人和物。如英國諺語中有“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為十分貧窮的人;“Noah’s ark”意為諾亞方舟,引申為避難所;“Achilles’ heel”意為致命的弱點;“Pandora’s box”意為禍根、禍源。而在漢語中就有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的詞匯,如“送佛送到西”、“臨時抱佛腳”、“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那些受宗教影響或源于圣經(jīng)典故的說法在漢語中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而英美文化國家的人也很難理解那些與佛教、道教相關的漢語背后的引申內(nèi)涵。
詞匯的差異和空缺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差異和空缺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的各個層次,給交際帶來諸多不便。我們只要注意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結合不同文化背景去處理詞匯的差異和空缺,就不會造成文化誤導,也就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矛盾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美國跨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劉重德.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沐莘.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