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60年代,中外和好原因有清政府的內部因素也與西方列強極力維護在華利益的外部因素密切相關,兩者互相利用、牽制促成了合作。
關鍵詞:19世紀60年代;中外和好;原因
中圖分類號:D8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71-02
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英帝國轟開,伴隨而來的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和列強槍炮的壓迫使清政府被迫一步步地讓出自己的主權,這對于以泱泱大國而自居的滿清政府是何等侮辱,中外雙方的摩擦可想而知。不久,對抗的雙方勉強地牽手走在一起,中外和好局面形成。而在中學課本中對此講述不多或語焉不詳,因此,就其中的主要方面進行討論以供大家指正。
一、清政府的因素
(一)清政府內部人事變動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契機
咸豐在位時,中國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而對剛剛侵入中國的外國侵略者還具有很深的疑忌。當時,法國梅朋曾寫道:“當時的清政府的皇帝咸豐是中國最壞的皇帝之一,凡是在外人與他們接觸的場合,都表現居心不良,與外人簽訂的條約中有若干條款,就算沒有公開違背,卻只是憎惡地勉強執(zhí)行?!盵1] 雙方都存惡感,但不久轉機出現。咸豐遺命肅順、端華等八大臣輔政,“而肅順在對待外國侵略者的態(tài)度上,則是疑慮甚深,竭力維持天朝尊嚴,對侵略者的過高要求不肯輕允,甚至起而抗爭,被外國竭力加以排斥,并以指責為盲目無知,險惡黨徒?!盵2] 當時,中西雙方互相猜疑、指責,外國人的處境也是非常危險,英國人呤唎在來中國后就遇到清軍的攔截。雙方惡劣關系狀況的轉變出現在咸豐死后的宮廷權利之爭。慈禧為了控制大權與恭親王奕 聯(lián)合,發(fā)動了辛酉政變,殺死或流放了八大臣,并任命奕 為議政王管理國事。恭親王奕 在早期對英法的侵略堅決主張抵抗,并上奏折反對對侵略者委曲求全。但隨著清軍戰(zhàn)場上的節(jié)節(jié)敗退,奕 開始轉向求和,尤其南方太平天國的迅猛發(fā)展,加快了他對外妥協(xié)的步伐。后來,他管對外國事務機構總理衙門,對外國了解亦深,主張利用外國消弭內害。他這樣迎合外國侵略者,受到列強的賞識和信任,希望他主持改良。而辛酉政變爆發(fā)后,清政府對外國公使表現出極其友好的態(tài)度,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叛亂這個問題上向外國公使們請教,使雙方都認為當前對雙方利益都有危害的則是太平天國。于是,那拉氏在1862年以載淳名義發(fā)布上諭要借師助剿,中外勢力走向了聯(lián)合。
(二)清政府地方官員尤其是江浙官員積極推動促成了中外合作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發(fā)展,向北伐,去西征,尤其是向東進軍,引起了地方官員尤其是江浙官員的警惕。清軍兵勇在太平軍面前不堪一擊,而且大部分大平天國軍隊都出發(fā)去包圍南京,在這種形勢下,他們只好向外國尋求幫助,“兩江總督何桂清在其高級官員陪同下,謁見外國全權代表們,請求他們主持以外國武器來收復蘇州。”[3] 1860年,松江、青浦、太倉等地相繼陷落后,東南只剩下上海一孤城,中國官員加緊向英法等國求助并積極向上達朝廷。而清政府中央機構也陸續(xù)接到地方奏折。吳煦為請外兵協(xié)同防守滬城致法美領事照會,并向上奏報。何桂清、王有齡奏《請挽危局折》:“為今之計,惟有安撫夷人,堅其和議……乘勢勸其助順剿戝,于南北軍務,或可稍挽危機……”[4] “薛煥的《外兵助剿情形折》曰,英法派夷兵在各要隘設防巡哨,曾與該署道約會,彼此聯(lián)絡聲勢,互相呼應,夷兵系自衛(wèi)起見,而助順嫉惡之心,亦誠可嘉;后薛煥又奏《籌議借兵助剿及漕運南下情形析》。王有齡復奏借兵助剿等等?!盵5] 這些都引起最高統(tǒng)治者的回應,奕 也在同治元年積極上奏要中外和好。當太平軍于1862年再次進攻上海時,那拉氏緊急發(fā)布上諭:“上海情形實屬萬分危急,借師助剿一節(jié),業(yè)經總理衙門與英法駐京使臣商酌……所有借師助剿,即著薛煥……與英法兩國迅速籌商,克日辦理?!盵6] 于是,“中外和好”局面就出現了。
二、外國方面
(一)西方列強維護其在華經濟政治利益是其與清政府和好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強在19世紀中期,大部分都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為了把大量的產品銷售出去,它們到處去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獲取超額利潤是其最終的目的。
由于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對列強既懼怕又猜疑,雙方的惡感使西方列強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抱以好感,關注運動的發(fā)展,英、法、美公使都向太平天國表明中立態(tài)度。其實他們并非完全中立,在1860年太平軍攻上海時,英法聯(lián)軍擊敗了太平軍,除此之外,還幫助運輸清軍等。其中立的實質在于借中立之名,而行貿易交往之實。當時,他們收購的大批絲、茶均在太平軍控制地區(qū),只有中立才能繼續(xù)運絲出口,獲取高額利益。而太平天國對外政策是除鴉片外允許自由貿易,交一定關稅后可自由買賣,這使西方列強可以滿足工商業(yè)資本家的需要。但隨著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結束,《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使西方列強獲得了1 800萬的戰(zhàn)爭賠款和更多的市場,而且鴉片貿易合法化,更使其巨額利潤得到保證,而這些在太平天國是不可能同意的,只有清政府存在才能獲得,由此,西方列強漸漸改變中立政策,向清政府靠攏。1860年8月,普魯斯通告,“上海附近,聚有武裝部隊,我大不列顛政府駐滬海聯(lián)軍司令宣布,上海城及外國租界由英法聯(lián)軍占領,聯(lián)軍在此警告一切人等,倘有武裝群眾攻擊或走近聯(lián)軍所駐地點,即視為侵犯聯(lián)軍之行為,聯(lián)軍當依法對待。1861年海軍提督何伯率艦隊巡航揚子江,企圖據《北京條約》開放長江商埠。1861年3月,亞勃林司令給南京太平天國當局通告英法兩國政府已頒布訓令,倘太平軍進入上海及吳淞境內必須武力迎擊。”[7] 其態(tài)度突然轉變,從他們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為了使一切在華既得利益都不會落空,于是太平天國就成了攻擊對象。1862年何伯提督公函指出,太平軍的活動對上海重要商業(yè)已造成嚴重阻礙,因此有進行干涉的必要。于是英法等侵略軍開始深入內地,與清軍聯(lián)合進攻王家寺、羅家港等,中外合作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開始。
(二)上海這個特殊的城市是西方同清政府合作的黏合劑
上海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背長江,臨大海,交通方便,在古代已有所發(fā)展。尤其鴉片戰(zhàn)爭后成為開埠口岸,使其得到迅速發(fā)展,進出口貿易頻繁,人口逐漸增加,使上海成為一個繁華的城市。它對于西方來說也非常重要。英國從上海貿易每年得到金錢為1 300萬英鎊。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在上海擁有如此大的利益,使它們絕不會放棄上?;蜃屍涮幱谖kU之中。上海是各方利益的焦點,而中外統(tǒng)紿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走向聯(lián)合。
(三)清朝官員的請求滿足了西方列強自傲的霸主心理,促成了合作
清朝官員的請求使西方侵略軍感覺受到重視,可以乘此大撈特權服務于其經濟。《北華捷報》報導,“本報滿意獲知,清朝政府的對外關系已日趨友善和誠懇……現在那個贊襄政務會議及其成員已完全遭到壓抑……恭親王已恢復他的權力……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外國代表……得以在北京擁有這樣巨大的勢力……特別是恭親王大臣們對待永遠不落的帝國……我國女王的權威已經有所理會……當今政府對英法兩國代表采取方針只要無損于我們兩國的尊嚴,為著我們自己的利益,顯然應以一切方法加以扶植。”[8] 后在奕 等人的請求下,出兵助剿,鎮(zhèn)壓太平軍。
由此,中外勢力就在維護各自利益前提下由對抗走向聯(lián)合,出現了所謂的中外和好的局面。但這種和好并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因此是暫時的。
參考文獻:
[1] 梅朋.上海租界與太平天國運動[M] //江淅豫皖太平天國史料選編,396.
[2] 苑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52.
[3] 太平軍在上海[M]//北華捷報選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54.
[4] 吳煦檔案[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58:121.
[5] 吳煦檔案[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58:134.
[6] 苑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6.
[7] 呤利.太平天國親歷記[M].王元化,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23.
Analysis of the reason of the Sino-foreign become reconciled in the 1860's
XIE Liu-zh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In the 1860's,Chinese and foreign and reasons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Western powers to defend its interests in China and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Qing government,both make use of each other,pinning contributed to cooperation.
Key words:1860's;Sino-foreign become reconciled;reason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