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氏文化是漳縣獨有、突出的文化品牌,在宣傳、發(fā)展漳縣旅游,推動縣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漳縣應依托汪氏文化資源優(yōu)勢,爭取建成全國唯一的元代王侯文化保護和展示區(qū)。
[關鍵詞]漳縣;汪氏文化;旅游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2-0052-02
漳縣汪氏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的一個家族,依靠顯赫軍功,汪氏得以封王封公。研究汪世顯家族歷史,不僅在蒙元史、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義,而且在民族關系史的研究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顯赫的軍功世家
(一)漳縣汪氏家族是蒙元時期重要的軍功世家
始祖汪世顯于蒙古窩闊臺汗七年(1235)率部歸附,安定隴右局勢,隨即從征皇子闊端南下攻宋之蜀地,以軍功擢鞏昌便宜都總帥,秦、鞏等二十余州事皆聽裁決。其后兩代子孫或帶兵攻蜀,或參與平定蒙古諸王、貴族的反叛,成為蒙元穩(wěn)定西部的倚重力量。從元初直到明末,汪氏子孫世代以軍功封爵任官。一個家族在同一個朝代,三人封王,十人封公,三人為皇家駙馬,在甘肅古代歷史上實屬罕見。
(二)漳縣汪氏家族對西北文化建設有重要貢獻
汪氏在戎馬倥傯間隙,非常重視詩書治家,崇儒重道。在南征過程中,汪氏注意搜集圖書典籍,又建萬卷樓,延請名儒賢士教其子孫。除習經(jīng)史子集外,亦學琴棋書畫。汪氏在有元一代先后出了十幾位翰林學士,汪世顯八世孫汪滸、十八世孫汪執(zhí)桓都曾高中明清兩朝進士,這在甘肅歷史上十分罕見。其他如汪宗賢、汪宗徽、汪瑮、汪蓮洲、汪景烈、汪燱等都是高才績學、讀書明道、修德利行以圣賢為師的隴右名士。
(三)漳縣汪氏家族在西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過程中做出了貢獻
公元1246年,在汪世顯等人的建議下,西涼王闊端向西藏薩迦派領袖薩迦班智達發(fā)出邀請,希望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談西藏歸屬蒙古國的問題。薩班順應歷史潮流,來到?jīng)鲋荩谕舻鲁嫉膮①澫?,闊端和薩班分別代表蒙古汗廷和西藏地方教派,達成了西藏歸屬蒙古國的協(xié)議。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qū)的地方行政事務,西藏正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qū)域。西藏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在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中具有深遠而特殊的意義。
二、汪氏家族墓地及其保護現(xiàn)狀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漳縣城南5里的小井溝西側(cè)徐家坪,建于蒙古乃馬真后二年(1243),止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歷經(jīng)354年,葬有汪氏家族自始祖汪世顯至十五世孫汪涵15代220余人,其中包括“三王十公”13人,翰林學士19人。20世紀70年代,對汪氏家族墓地進行的保護性發(fā)掘,共出土墓志11合,另有其他文物1019件套,其中甘肅省博物館收藏221件套,定西市博物館收藏9件套,漳縣博物館收藏789件套。這批出土文物中有國寶級文物1套2件,一級文物28件套,二級文物44件套,三級文物362件套。其中元代玻璃蓮花托盞、南宋修內(nèi)司粉青釉長頸多棱瓶、龍泉青釉瓷匜、元代衣帽、木屋模型、青玉帶鉤、雙龍銅鏡、雕漆供案、高足青瓷杯等為國內(nèi)同期墓葬所少見,極為珍貴,均為國家一級精品文物,是研究元代西北史、手工業(yè)經(jīng)濟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故專家稱汪氏家族墓地為“海內(nèi)元墓之最”。
為了有效保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家族墓地,漳縣于2006年成立了文物管理 所,配備了專門工作人員加強防護監(jiān)控,聘請業(yè)余文物保護員,多策并舉,對汪氏家族墓群實施保護。但由于設備老化、人員編制少,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防護力量明顯不足。汪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的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帶有較為濃厚的北方民族風格,為中國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代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但漳縣博物館場館空間狹窄,設備有限,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只能堆放保管,而很難展出。
三、建設百代汪氏文化的設想
(一)保護好汪氏家族墓地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要“加強文物大縣和重點遺址博物館建設”。地方相關部門充分利用有利政策,努力爭取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的理解支持,謀劃7200萬的世行貸款以實施《漳縣汪氏家族墓地保護項目》,加大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家族墓地的保護。
(二)建設汪氏文化主題公園
為進一步弘揚汪氏文化,打造漳縣文化產(chǎn)業(yè)平臺,需要規(guī)劃建設汪氏文化主題公園,努力將該公園以及汪氏家族墓地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唯一的元代王侯文化保護和展示區(qū)。
1.建設主題文化墻
以文字浮雕的形式展示汪氏家族輝煌的歷史,如白狗立祖、石門歸款、大戰(zhàn)陽平關、修治利州、攻取魚城、征討六盤、決戰(zhàn)山丹、戍守青居、遠征云貴、建萬卷樓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
2.建設主題雕塑
選用汪氏家族著名的“三王十公”,即隴右王汪世顯、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隴西公汪忠臣、汪翰臣、汪清臣、汪惟益、汪惟和,梁國公汪良臣、汪惟勤,平陽公汪直臣、汪惟孝,南安公汪惟賢13人,以始祖汪世顯居中,子孫分列左右的排列布局建設主題雕塑。
3.復原汪氏家族11號墓
元代皇帝的墓葬十分簡單,將楠木剖開,按身段大小挖空,然后將尸體放入,楠木兩半合好加箍運到大草原,埋后用萬馬踏平,直到長出青草看不出痕跡才撤走外圍的軍隊。因此,至目前為止國內(nèi)尚未發(fā)掘出元代帝王的陵寢,而漳縣汪氏家族墓地的發(fā)掘為世人了解元代上層貴族墓葬文化提供了極好的實物材料。在已發(fā)掘的29座汪氏家族墓葬中,以11號墓的建筑最具代表性。因此建議在汪氏家族墓地前另擇地將11號墓按當年的發(fā)掘簡報的記述完整復原,使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汪家墳旁有一個墓園實體可以展出,以供國內(nèi)外游客參觀,從而增強汪氏家族墓地的文化內(nèi)涵。
4.建設汪氏家族碑林
其一,恢復五大神道碑。漳縣汪氏家族墓地曾樹立了隴右王汪世顯、隴右王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隴西公汪惟和四人的神道碑,加上汪氏遺愛碑,五大神道碑高二丈二尺,寬五尺余,厚達一尺,雄偉高聳。五大神道碑內(nèi)容遠比《元史》本傳豐富得多,撰者和書丹者皆為一時名臣大家,因此有很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
其二,陳列出土墓志和石刻。汪氏墓葬出土的11合墓志,記載了漳縣汪氏族人姓名、世系、年壽、婚姻、子女、祭祖等資料信息,含有豐富的民族史和社會史內(nèi)容,可彌補、糾正《元史》、《漳縣汪氏族譜》等傳世文獻的缺漏、訛誤。另外,隴西、天水亦有大量關于汪氏家族的碑銘出土,應逐步將這些散落各地的石刻回收或復制,以建設汪氏家族碑林。
其三,搜羅和征集各界名人對汪世顯家族及其墓葬題詠的文字和書法作品,刻成石碑,從而充實汪氏碑林的內(nèi)容,彰顯歷史文化名人效應。
5.建設汪氏元墓群文化博覽館
通過建設汪氏家族元代墓葬群文化博覽館,集中展示汪氏墓地出土的文物,對甘肅省定西市博物館收藏的汪氏元墓出土文物,要盡可能收回,尤其是那些國家一級精品文物,不僅學術價值高,而且觀賞性很強;若收回有難度,可復制展出,力爭將汪氏元墓群文化博覽館建成國內(nèi)最大、最豐富的元代墓葬文化展覽館。
(三)整合全縣旅游資源,加強汪氏文化旅游品牌建設
通過有效整合全縣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將其與汪氏文化聯(lián)系起來,在相關旅游區(qū)內(nèi)建設與汪氏文化相聯(lián)系的景點、雕塑或展室,豐富以汪氏文化旅游品牌為主體的全縣旅游景區(qū)的內(nèi)涵。
汪氏文化是學術性、專業(yè)性很強的地域文化,對導游的要求比較高,導游必須熟知汪氏家族的歷史掌故、傳說奇聞等,能夠講出汪氏家族墓葬在國內(nèi)獨具的學術、考古價值。還要掌握一定的汪氏家族世系傳承的概況,為各地包括海外的汪氏宗親尋根祭祖做好服務。因此,做好汪氏文化導游培訓工作也很有必要。
(四)支持汪氏文化研究會開展工作
漳縣汪氏文化研究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先后編纂出版了七本汪氏文化研究叢書,在省內(nèi)外和各地汪氏宗親組織中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會還積極同全國各地的汪氏宗親組織如安徽黃山市汪華研究會、北京汪氏宗親聯(lián)誼會、山東臨清明丞相汪廣洋研究會、湖北漢陽汪氏宗親聯(lián)誼會、安徽汪氏合肥宗親聯(lián)誼會、廣東及海外汪氏宗親聯(lián)誼會、江浙滬周邊汪氏宗親聯(lián)誼會、安徽六安汪氏宗親聯(lián)誼會、河南固始縣汪氏文化研究會等組織、機構進行聯(lián)系、交流,最大程度地宣傳漳縣汪氏文化。
(五)組織汪氏祭祖尋根活動
依據(jù)現(xiàn)存漳縣汪氏族譜,以及在周邊縣市的走訪調(diào)查資料,甘肅東南部包括定西、天水、隴南三市的大多數(shù)汪姓,都是隴右王汪世顯的后裔,甚至安徽六安、青海湟中等地的汪姓也屬于隴右王的后裔。當年汪世顯家族仕宦遍布各地,隨著研究和走訪的深入,會尋到更多的汪氏后裔。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汪氏宗親組織和個人前來漳縣尋根祭祖,如2008年青海湟中的汪權春三人攜帶他們的家譜前來漳縣對接,到汪氏家族墓地拜謁先祖。2011年,武威的汪氏宗親在汪振江的帶領下,前來漳縣尋根,并就續(xù)修家譜尋求幫助。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汪氏子孫前來漳縣尋根問祖。為此,要積極動員汪氏族譜保存者獻出家譜,加大縣內(nèi)外尋訪汪氏家譜的力度,然后把收集到的汪氏家譜集中起來展示,讓尋根者有根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