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州方言是蘭銀官話的代表方言。本文主要通過對金城片三個方言點代詞的對比探究來揭示其特點。
[關(guān)鍵詞]蘭州方言;代詞;蘭銀官話
[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22-0048-02
甘肅方言屬官話方言,內(nèi)部分為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和西南官話。蘭銀官話又分為金城片和河西片。蘭州市的皋蘭、榆中、永登方言同屬于金城片。三地的方言既有明顯的共性,又有獨特的個性。本文通過對三地方言代詞的比較探究,揭示其特點。
代詞有代替、指示作用,它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語法功能大致相當。就是說,所代替的詞語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代詞就能做什么句子成分,皋蘭、榆中、永登縣方言代詞的分類跟普通話一樣,可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類。
一、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是代替人和事物的詞。根據(jù)所指對象不同,人稱代詞分為三身代詞,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除此之外,方言里還有己稱代詞、旁稱代詞、統(tǒng)稱代詞等。本節(jié)主要對蘭州三點的三身代詞進行研究,從本身形式上比較揭示各自的特點和找出共性。三點三身代詞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詞單數(shù)內(nèi)部比較一致,都是“我”和“你”;第三人稱代詞單數(shù)有兩套,“他”型沒有非“他”型的使用頻率高。在某些方言內(nèi)部有的代詞有多種形式疊置使用的現(xiàn)象,如永登的第二人稱代詞復(fù)數(shù)。三點人稱代詞的句法功能與普通話的一致,即都可做主語、賓語、定語等。例如:
(1)我吃飯起尼。(“起尼”意思與普通話中“去呢”一致)
(2)那是那們滴東西,拗幾個再不老動咯。(那是他們的東西,你們幾個再不要動。)
(3)假可能不知道卬們今天走,你給說上一聲。(他可能不知道我們今天走,你給告訴一聲。)
三點方言人稱代詞在三身代詞的復(fù)數(shù)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雖然三點方言中復(fù)數(shù)表達形式都有“單數(shù)人稱代詞+們”的形式,但因當?shù)厝说谋磉_習慣,這種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為人們所使用,更多的使用合音形式。比如皋蘭方言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用“卬”表示,榆中多用“旺”來表示,永登雖有“我們”的說法,但以調(diào)查地點秦王川和苦水鎮(zhèn)為例,人們大多說“卬們”?!皡n”、“旺”、“您”的形式應(yīng)該是單數(shù)形式與“們”的合音。“卬們”“您們”的說法可能是受了普通話復(fù)數(shù)表達形式的影響造成的。
在古代漢語里沒有第三人稱代詞,彼、其、之雖然有時可指人,但都是指示代詞。“他” 發(fā)展為第三人稱代詞是在唐代。方言里第三人稱代詞通常有兩種表達形式,其一是并不常用的,與普通話發(fā)音近似的“他”、“他們”,雒鵬的文章稱為“他”型;其二是三點方言各具特色用法的“那/假”、“那們/假們”,雒鵬的文章稱為非“他”型。永登縣秦王川和苦水鎮(zhèn)的“假”、“假們”有蘭銀官話河西片的特色,這可能是地緣關(guān)系造成的。例如:
榆中方言:那忙滴尼。(他忙著呢)
皋蘭方言:那們又浪起咯嗎?(他們又逛去了嗎?)
永登方言:假們來了。(他們來了。)
三點方言單數(shù)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詞都是上聲,第三人稱是陽平,這是明顯的區(qū)別。
二、指示代詞
根據(jù)所指的對象,指示代詞有指人或物、指時間、指處所方位、指情狀方式、指程度頻率的不同,也有旁指代詞、遍指代詞、統(tǒng)指代詞的不同。本節(jié)主要是對前五類的研究,其中指情狀方式的和指程度頻率形式相同?,F(xiàn)列表如下:
三點的指示代詞基本形式是“致”和“奈/內(nèi)”,相當于普通話的“這”和“那”。永登的遠指代詞是“內(nèi)”,屬于“奈”的音變。指代不同內(nèi)容時,三點方言的指示代詞一般都是復(fù)合形式。例如:把奈個東西給我給哈。
指處所方位時,三點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指處所方位,皋蘭方言一般在指示代詞“致”和“奈”后加上詞尾“塔塔”來表示,榆中方言在指示代詞后加一個“搭”詞尾,或再在其后加一“兒”尾。永登近指說“致扎扎”,遠指說“內(nèi)扎扎”。例如:
皋蘭方言:(1)你到致塔塔來一哈。
(2)到奈塔塔給我取個筆去。
榆中方言:致搭又沒有浪頭,旺還不如走奈
搭起。(這里不好玩,我們還不如去逛那里。)
永登方言:你先過內(nèi)扎扎起。(你暫到那
里去。)
皋蘭、榆中、永登三點的旁指代詞、遍指代詞和統(tǒng)指代詞用法基本類似。旁指代詞用“?!薄ⅰ皠e”、“再”等,遍指代詞一般用“每”遍指人,“滿”遍指物,例如:“滿個四處都是灰?!苯y(tǒng)指代詞的“一”不是確定的數(shù)詞,而表泛指,根據(jù)表達習慣,在其后搭配不同的量詞。例如“一掛玩走”,“一劃走”。
三、疑問代詞
根據(jù)疑問對象不同,疑問代詞可分為問人、問物、問時間、問處所、問數(shù)量、問原因目的、問性狀方式的七種,列表如下:
在問人的疑問代詞中,皋蘭、榆中和永登縣的方言代詞與普通話里問人的疑問代詞一致,用“誰”來表達,“誰”讀陽平。榆中方言中有時會在“誰”后加上數(shù)量結(jié)構(gòu)“一個”,有時會加上語氣詞“呀”,永登方言里還有單數(shù)和多數(shù)的區(qū)別。
在問時間的疑問代詞中,榆中、皋蘭方言的基本形式是“撒”,使用時后加附加語素,如“撒時候”、“撒時節(jié)”。榆中和永登的還有“多會”的形式。例如:
(1)撒時節(jié)還能來沙。
(2)桃子多會下來滴尼?(桃子什么時候有?)
(3)你多會過來給我打電話。(你什么時候過來給我打電話。)
問處所時,漢語普通話一般用“哪里”來表達,但由于蘭州人受不分n,l發(fā)音的局限,“哪里”一詞首字母的n、l相連讓蘭州人發(fā)音很不習慣,所以一般情況下用“哪塔”表達。皋蘭方言中“哪兒尼”的“兒”并不是指問處所時存在有這樣的兒化音,而是在“哪尼”的發(fā)音過程中有一個腭化的過渡音。永登方言中還有不同于兩地的說法,如“阿里”、“阿咋”,據(jù)方言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帶有“阿”詞綴問處所的用法在蘭銀官話中只有永登和紅谷兩個地方。
另外還需說明的是,由于表達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習慣,在皋蘭、榆中兩地方言里,一般“哪兒滴”特指問人從哪里來或是哪里人,同時指問距離遠的事物;“哪兒尼”一般指人或事物在哪,距離較近。
漢語普通話問原因的書面語是“為什么”,口語表達形式是“為啥”。蘭州人一般用的就是這種口語形式,只是容易將“啥”的發(fā)音讀作“撒”,所以就用“為撒”來表示問原因的疑問代詞。例如:你為撒來晚了?永登方言里還有一種特殊用法“子麻”,如:你子麻上課來遲了?“子麻”相當于普通話里的“怎么”?!霸趺础币部梢栽谌粘?谡Z中用來表示詢問原因,如:“你怎么把它扔了?”
在問性狀方式時,皋蘭方言和榆中方言里把普通話“怎么做”的意思用[ ]的形式表達,這是由于合音造成的。蘭州人習慣把“怎么”發(fā)成[ ]的音,漢字寫成“總”。例如:
(1)致個事總組尼?(這個事怎么辦”)
(2)到底總組我也不清楚。(到底怎么辦我也不清楚。)
四、結(jié)語
通過對皋蘭、榆中、永登三地方言代詞的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代詞系統(tǒng)既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也是一個活躍的詞類系統(tǒng)。說其封閉,是就其數(shù)量不多且能做窮盡性的考察這一點來說的;說其活躍,是就其內(nèi)部同一語法意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疊置使用這一點來說的。就三地方言代詞的區(qū)別來看,可以看出語言發(fā)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表現(xiàn),即使同屬于一個方言區(qū)、方言片,不同地域也有著區(qū)別于彼此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2]雒鵬.甘肅方言第三人稱代詞[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張惠英.漢語方言代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