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歸納總結重癥手足口?。℉FMD)合并腦炎患兒的臨床特點、治療方法和預后,從而為早起發(fā)現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腦炎患者提供線索。方法:選擇入住該院治療的247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的79例合并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包括臨床表現、治療方案、臨床轉歸等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早期進行脫水、激素、靜脈等治療的所有患者都達到了臨床治愈的標準,未留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結論: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者其病情危險性較高、發(fā)病急其進展速度較快,一般早起進行治療干預大多能治愈且無任何明顯后遺癥,但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其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需加強疾病認識及早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徊《拘阅X炎;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24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2-193-02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較為常見多發(fā)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是主要由腸道病毒Coxl6或EV71型感染引起,如果無法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對患兒生命安全有極大的隱患。本文將該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所收治的79例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進入該院治療的79例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進行觀察分析。其中男性患兒為48例 ,女31例,年齡為9個月 至8歲 ,其中小于1歲患兒為4例 (占5.06%),1至2歲的患兒為35例 (占44.3%),3至4歲患兒為17例 (21.52%),5至8歲患兒為23例 (占29.11%)。該病的主要發(fā)病時間為6~7月份發(fā)病患兒為27例 (占34.18%),10~12月份發(fā)病患兒為33例(占41.78% )。發(fā)病患兒均符合衛(wèi)生部關于重癥病例的診斷標準,患兒在起病后的1至4d內發(fā)生神經系統(tǒng)癥狀。
1.2 臨床表現:
全部觀察對象均出現發(fā)熱癥狀,體溫在37.6~40.1℃之間,37.5~38℃的患兒 為15例 (占18.99% ),38.1~39℃的患兒為 28例(占35.44%),39.1~40.1℃的患兒為36例 (45.57%)。發(fā)病過程中出現肢體抖動或驚跳癥狀的患兒為55例 (占69.62%),出現嘔吐癥狀的患兒為35例 (占44.31% ),出現精神狀況差患兒為32例(占40.51%),出現厭食癥狀的患兒為19例 (占24.05% ),出現抽搐癥狀的患兒為6例 (占7.5%),出現頭痛癥狀的患兒為4例(5.06% ),出現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的患兒為17例 (占21.52% )。出現尿潴留的患兒為1例(1.27% ),出現昏迷的患兒為l例 (1.27%)。
1.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增高患兒38例(占48.10%) ,血糖增高患兒52例(占68.52%),低鈉血癥患兒4(占5.06%),低鉀血癥患兒3例(占3.80%),腦脊液細胞數增高患兒41例(占51.89%),顱內壓增高患兒33例(占41.77%),頭顱MRI檢查異?;純?例(占11.39%)。
1.4 治療方案:
有患兒進行綜合治療,在加強重視患兒休息,加強護理和營養(yǎng);加強維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的基礎上進行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痰熱清抗病毒治療。病毒性腦炎確診的患兒即刻使用小劑量甘露醇0.25-0.5g/kg降低顱內壓和腦水腫的,同時配合使用地塞米松0.3-0.5 mg/(kg·d),精神差患兒使用氫化潑尼松4.0~6.0mg/(kg.d),連續(xù)使用3~5d;抽搐、尿潴留、昏迷的患兒使用甲基氫化潑尼松20.0mg/(kg·d)沖擊治療3d后使用常規(guī)用量 。所有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400.0mg/(kg·d),連續(xù)使用3~5d。當發(fā)生細菌感染癥狀,CRP增高發(fā)熱超過3d使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抑制細菌。
2 結果
79例患者經手足口病規(guī)范治療后均符合臨床治愈標準,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癥狀消失,血常規(guī)檢查指標正常,神經系統(tǒng)癥狀消失,臨床治愈出院。
3討論
中國最早發(fā)現小兒手足口病是在1980年,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包括CA16和EV71兩種,且近年來發(fā)生在亞洲的小兒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病原體為EV71。手足口病的傳播范圍在不斷擴大,全球大部分地區(qū)均已發(fā)出手足口病的流行,一般多為夏季發(fā)生,表現出損害最為嚴重即為腦損害,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脊髓灰質炎樣麻痹等病癥。本文研究的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患兒中多發(fā)于5歲以下幼兒,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采用廣譜抗病毒藥與中成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具有療效,對發(fā)生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患兒應優(yōu)先進行維持體液平衡的治療,搭配使用激素以降低患兒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同時增加抑制病毒的治療方案,從而對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成功治療。 因此,基于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發(fā)病危險性高、發(fā)病進程急、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等特點,應盡早給予治療干預,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搭配抗病毒治療才能有效保障治愈率。
參考文獻
[1]陸國平,李興 旺, 呂勇等.危重手足口?。‥V71感染)診治體會[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8,15(3):217-220.
[2] 董兆華,隋萍.2005年與2007年手足口病325例臨床對比分析[J]. 臨床兒科雜志,2008,26(6):470—471.
[3] 陳玲玲. 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的臨床分析及干擾素治療研究[J]. 河北醫(yī)學-2011年8期
[4] 冀會萍, 趙遠貴. 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20例護理體會[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年12期.
[5] 楊智宏 ,朱啟榕 ,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兒童手足 口病病例中腸道病毒 71型和柯薩奇病毒 A組 16型 的調查[J]. 中華兒科雜志 ,2005,43(9):64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