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冊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是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出地理知識的規(guī)律性,易于被學生接受掌握。在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需要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他們能夠做到全面發(fā)展。進而能夠從課本里走出來,脫離那種死記硬背的常規(guī)模式,充分的、有效的在地理課上使用地圖冊,讓書本知識與地圖冊相結合,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zhì),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獲得的知識才會準確、扎實、永久。
在地理課的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更有效、更積極地利用地圖冊進行教學,下面我就結合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對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地理的基礎知識方面,對感性知識的認識,其主要來源,應從地圖上獲得。比如說,地理名稱、景觀等地理事實材料,是和地圖有著不可分隔的聯(lián)系。這些地理的感性知識,在地圖上是用直觀、生動和具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通過地圖、圖片等直觀內(nèi)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觀念,進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識,如地理規(guī)律、成因、基本原理等。
2、地圖為地理教學提供了具體的、生動的感性材料。農(nóng)村學校里的條件畢竟有限,所以,在農(nóng)村學校的地理課教學中,地圖是最常用的工具,這樣,才會使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學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讀圖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技能的常用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訓練方法,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通過讀圖的訓練,讓學生從認識地圖到熟悉地圖和分析地圖,這一從初級到高級的發(fā)展,必然會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而直觀的事物總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同時也使枯燥的東西被形象的事物所代替,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疑是一種幫助,而認識和熟悉地圖是一種觀察過程,分析地圖則要在理解地圖的基礎上完成,這三者通過地圖就變得很容易銜接也很自然,如果脫離了地圖的運用,那地理課上會顯得空洞、乏味。
4、認識地圖就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地圖上的自然、社會現(xiàn)象,它展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狀等,如:海洋、陸地、高原、山地、沙漠、河流等等。雖然這些感性知識清楚地表現(xiàn)在地圖上,但他們不是照片,而是通過不同的顏色和線條以及各種符號表示出來的,所以,只有在兩者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才能把他們一一區(qū)分開來,這需要理解和想象,所以讀圖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技能;訓練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智力的過程。同時,地圖能夠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態(tài)、能夠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規(guī)律和相互聯(lián)系。
二、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地圖,立足學生的角度,主動引導學生去認識地圖。
七年級學生年紀還很小,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教師要多去了解學生,耐心細致、有步驟地教會學生閱讀地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始從課文入手在地圖上進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同時借助地圖把課文描述的地理對象的方位、范圍、大小、形狀等等在頭腦中形成地理分布的觀念,就是將文字形式轉(zhuǎn)化為地圖形象語言的過程。
首先要學會看地圖的標題,它是地圖的屬性,這是閱讀地圖的前提,簡單的說就是要求學生準確的找見所需要看的地圖。同時要了解不同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
其次,了解基本類型,構建地圖體系。地理教學中,常見的地圖類型有:分布圖、景觀圖、統(tǒng)計圖、概念圖、因果圖及演變圖等,學生要先分清各種地圖的類型,再有針對性的去取舍地圖的信息。再看地圖圖例和注釋,這是指導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
最后,看地圖內(nèi)容。教師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緊扣地圖主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標題、圖例進行思考,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師再歸納 總結 ,并適時板書,在板書時要充分運用板圖、板畫,在課堂上,教師如能邊講邊繪,講繪結合,則既可密切配合教材內(nèi)容,又能彌補地圖冊、課本插圖等的不足,讓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地圖動起來,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就會起到更大的推進作用。力求做到讓學生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懂其“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例如,我在講世界氣候類型分布這一節(jié)時,指導學生看地圖冊時,首先告訴學生要充分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氣溫分布”和“降水分布”圖中的相關知識,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分布特點。首先從緯度位置判斷氣溫情況,明確從赤道開始向南北兩極氣溫逐漸降低: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其次,降水從沿海向內(nèi)陸遞減,熱帶降水多、寒帶降水少,有季風的地方降水比較集中在夏季等規(guī)律;最后再看氣溫和降水的不同組合來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在講熱帶草原氣候類型的時候,讓學生在《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中找出非洲的巴馬科,看看它的緯度位置,再看年平均氣溫,最后看年降水量,從而得出熱帶草原氣候是氣溫高且氣溫年較差很小,降水相對較少且集中在7、8、9月份,形成了鮮明的雨季和旱季,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只能在每年的來回遷徙中生存。
三、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以致用
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郊游,觀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認識,促使學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圖描述聯(lián)系起來。使同學們感到地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識和地圖結合起來,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于知識的運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沒有成功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充滿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的習慣,逐步提高他們運用地圖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對比和推理的能力,并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腦、手、眼、口等并用,以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