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課堂教學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人才和能力的表現形態(tài),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F在教育理論摒棄在教學中只注重結論不注重過程,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把得到結論的全部思維過程展現出來,而且在這全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動意識,使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方法能力。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要有主動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意識最大化,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人,這是現代數學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動\"起來。即讓學生的個性張楊出來,思維活躍起來,手腳解放出來,這將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因而也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開發(fā)出來,更能體現出新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數學課堂;實踐探索;主動意識
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意識,讓他們主動、自由、快樂、有效地學習,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總結了自己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的一些做法。
1.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條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動力和方向。事實上,每個學生在走進課堂前,并不是空著腦袋的,他們的頭腦中有先前的經驗和積累的數學知識,有各自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恰當的設計問題情境,巧妙的將學習目標置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引發(fā)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良好的問題情境像磁場,吸引學生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和研究的數學世界,激發(fā)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建構新知識。
2.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來學習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就會以主動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探究知識,會以主人翁的身份與教師互相溝通和交流,他們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問題,即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民主平等、有序的交流合作。在課前,教師應該先設計對哪些應作必要的啟發(fā)指導,哪些應由學生自由充分地討論。在教學中的重難點處上,由于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學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組織學生集體作分組討論則有利于發(fā)揮每學生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fā)散,又由發(fā)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不斷的發(fā)展,這樣同學之間相互彌補、借鑒和啟發(fā)形成交互的思維網絡,對問題的解決有很大的幫助。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活動中去,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要輕易表態(tài)或下結論;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不壓抑而是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發(fā)現問題;對于小組討論的結果及思維過程應鼓勵學生及時展現,不要怕出錯,要敢于面對問題的困難之處,挫折和失敗,關鍵是通過充分交流和討論發(fā)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在理解、認識問題中的缺陷所在。同時讓每個學生親歷過程,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這種良好的課堂習慣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地位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分享理解,專業(yè)所長,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同樣也在不斷成就著自己。
3.要鼓勵學生善于動手進行數學實驗。
數學是一門系統(tǒng)的演繹科學,但在它形成的過程中又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歸納演繹科學。數學實驗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科院院士張景中教授認為數學實驗就是動手算一算、畫一畫、量一量。一個題目光想不動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動手做做常會有啟發(fā)。代數問題把字母化成數試一試,幾何問題多畫幾個圖看一看,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顯著的多。如上\"軸對稱圖形\"時,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實驗,學生能折出多種多樣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看著自己的作品,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進而產生一種求知欲,從而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時,組織學生用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實驗,學生常常能拼出如課本的兩個圖形,而這些圖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在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組織學生運用兩個圓作相對運動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能很自然地歸納總結出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及其判定,同時對相應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有了較深的了解。因此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手腦并用獲得了直接的感性認識,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右腦的開發(fā)并能因此引發(fā)奇思妙想,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chuàng)新,使得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有利于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主動意識的最好途徑是讓學生親自、獨立的去發(fā)現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數學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其核心觀點是“給學生提供思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在自我活動中,積極吸收新的信息,親身經歷并構造自己對數學問題的領悟時,才能內化為適合自己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是學生自覺參與的過程,它是任何數學教師都不能替代的。在數學課堂活動中,獨立探索與相互交流是兩個基本的學習方式,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一個成功的學習過程應是獨立探索與相互交流、融洽的配合、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過程,兩者需要在相適應的情境中同時進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親自、獨立的去發(fā)現問題的所在,即在給定的條件下,在不斷的產生錯誤和糾正錯誤的復雜的變化過程中,盡量多的自己去發(fā)現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只有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效的參與學習。
5.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
數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參與了數學教學活動,學生學習“主動”還是“被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否展開、活躍與深化。
思維過程就是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過程,學生只有掌握運用思維過程進行學習,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益。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充分暴露思維發(fā)展的過程,突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的發(fā)現過程、解題的探究過程,強調過程中深刻的性、充實的探究經歷與體驗,只有透過課本結論中漂亮的外表,去感受前人思維的展示、升華過程,才能從中領悟到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步驟,才能深刻的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革故鼎新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變?yōu)閹熒餐瑒?chuàng)造知識的場所。努力摒棄\"教師唱主角\"的課,\"見書不見人\"的課,\"中評不中用\"的課,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數學課堂中的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賞心樂學之所,奇思妙想之處。讓每位教師都能給每位學生營造一個主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平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