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求數學教師認同改革的理論,參與課程改革的過程,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地學習與成長,全力提高他們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自覺地調試教育教學行為,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傳統(tǒng)上把教師說成“傳道”者,“授業(yè)”者、“解惑”者。傳道, “道”往往是現成的,只需教師“傳”即可,教師談不上去研究、創(chuàng)新,一個傳字,掩蔽了教與學的所有過程。試想,如果教師真正能把自己當成布道者,學生是聽眾,那“師道尊嚴”、“照本宣科”、 “滿堂灌”等現象就不足為怪了。授業(yè),即教師成了師傅,學生就是徒弟,徒弟要靠師傅傳授求生的本事,名分已定。師傅怎么做、教什么,教多少,教得對不對,徒弟是沒有發(fā)言權的。解惑,即是給學牛指點迷津,老師知道學生不知曉的所有事情,老師總是很聰明的,學生只能望其項背,何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呢?新的課程標準,把教師角色定位成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既然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又何須要“傳道”者的霸氣呢?既然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又何須要“授業(yè)”這樣的尊嚴和“解惑”者的愜意呢?
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就是像導演那樣把高中數學教學資源和學生組織到課程中去學,設置一個民主化、合作化、并且充分尊重個性化的學習舞臺,如果把數學教材比作腳本,把學生比作演員,那數學教師作為導演,就是要引導他們窺透整個作品的總體情感和主題思想,使每個學生都進入自己的角色。又通過合作與交流,充分地調動每個角色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chuàng)造性,數學教師和學生才能共同演好一臺戲。學習的引導者就像是淘金隊伍的領路者,他的責任就是把隊伍帶到有金子的地方,每個人都想得到金子,總還得自己去找地方下手,怎樣去淘,他們可以相互合作與交流,也可以獨立地探尋,也還可求助其他媒介和手段。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當然可以是知識的傳授者,但決不是學生想要的,你就像機關槍似的一股腦地給他們這么簡單吧。傳的方式、方法還是值得考究的。有些數學知識是靠數學教師較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形成的;有的數學知識是數學老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與研討,學生從這個過程中就會體會得到;有的數學知識是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經過獨立探求得到的;有的數學知識是在數學老師的組織下,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獲取的;有的數學知識是學生自主地通過其他媒體獲得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數學教師只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就夠了,這就是所謂給“魚”還是給“漁”的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中,高中數學教師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對教材,數學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大膽嘗試新的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必生搬數學教材的提示;教師應努力攝取數學教材以外的知識,及時地將最新的、最適用的,特別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知識內容組織到課程中來,借以充實和豐富教學,不要走“照本宣科”的老路;教師要積極地充分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走出數學課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而不要墨守成規(guī);教室是實驗室,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平臺,數學教師就要與學生一道,通過民主交流、合作探尋知識構建脈絡,在師生愉悅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獲取一定的知識和形成一定的能力,促進共同發(fā)展。數學教師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獨霸講臺,搞“一言堂”。從教學活動的構成來看,教學活動主要是由教師、學生、課程內容等因素構成的。教師和學生是雙向互動的活動,通過一定的中介一教材來實現的。其實,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內容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課程內容是客觀的、靜態(tài)的要素,教師與學生是能動的主體要素。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學目標的達成,最根本的是取決于活動中的人,即取決于具有主體能動性的教師和學生。數學教師和學生絕不能消極的、被動地去適應教學活動,而是要積極地、能動地作用于教學活動。只有數學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有積極的體現主體意識,努力地實現雙向互動,才能使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目的、理想、計劃、和愿望得以實現。對于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著力于學生學法的引導,那種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是產生“滿堂灌”、“注入式”的溫床,死記硬背則是學生厭學的根源,機械訓練是火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罪魁。數學教師要大膽地嘗試啟發(fā)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學方法,過去的那種固步自封,陳詞舊調都是不可取的。特別
是數學老師在作業(yè)批改中只簡單地劃“勾”、“叉”是不夠的,要充滿有人性味的激勵會更好一些;在學生回答問題和答案評判中,簡單地肯定與否定也是不夠的,有爭淪和交流會更生動,有時就是學生把老師問住了,老師也應該平和相對,窘迫和惱怒都是不明智的;面對學生的失誤,大聲訓斥或譏諷嘲笑,這有失教師的風度;對待學生缺點不要只是橫加責備,甚而惡語相傷,是有失師德的,此時更需要的是老師情感的通融,慈母般的關愛;老師對學生分為彼此,特別是偏愛優(yōu)等生,而冷淡或歧視后進生,這就會造成教育失敗的最典型的錯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普遍地開展,我們教師就要以學習者、參與者、促進者、研究者、創(chuàng)新者、激勵者、溝通者、引導者的全新的角色閃亮登上教育教學的舞臺,這是課程改革實驗的開始,也是課程改革成功的起點。只有把教學活動視為教師和學生雙方主體性的共同發(fā)揮和構建的過程,才能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互相共同發(fā)展,也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既定的目標。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就要把新課程的新理念運用到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