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物理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的課程就應該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研究問題的情境。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呢?我的做法是:
一、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根據教學的重點內容和相應的知識點,聯(lián)系已學過的有聯(lián)系的知識去設計問題。問題該怎么問,這就要考慮問的方法,若教師老問:“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問題,讓學生齊聲回答,看上去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認真啟發(fā),實質上是追求表面熱鬧,而沒有真正啟發(fā)學生思維,這是不可取的。而且設計的問題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且問題越容易越好。
例如:在講述《牛頓第三定律》時,如果從復習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入手,因此向學生提出問題:“牛頓第一、二運動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把這些內容大聲回答出來了。但這個問題與要講述的內容卻沒多大幫助,那么這個問題就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換一個提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什么是力的相互作用?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當引出概念之后,向學生提出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引起學生思考牛頓第三定律并作出理論分析的欲望和動機。
二、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聯(lián)系實際,列舉一些學生耳熟能詳?shù)膶W習、生活情境,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的現(xiàn)實意義,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愉悅心情,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教學實例針對教學和生活中碰到的實際情況,例如:1、在講打點計時器的時候,讓學生們想象灑水車留在地上的點跡能否判斷車運動的情況?2、在講路程和位移的時候講講田徑場地的畫法與規(guī)則3、在講重心的時候,說說為什么背躍式跳高才最科學。4、在講摩擦力的時候,解釋下人的行走動作,自行車前進的原理。5、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聯(lián)系實際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一系列現(xiàn)實性的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極易引發(fā)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物理在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物理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各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zhàn)性、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實驗內容的魅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xiàn)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xiàn)象的內在規(guī)律。
教學實例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內容時,我就先用“紙和粉筆下落”的實驗拉開序幕:將一支粉筆的一張攤開的紙同時從同一高度自由釋放,粉筆先落地;然后將紙折幾下再重復實驗,雖然仍是粉筆先落地,但紙片已經比第一次落得快了;再將紙團成一團,問學生:“你們猜,它們誰先落地?”然后實驗,得到結論:同時落地。然后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從物理本質上看,又該怎樣解釋呢?這時學生的思維高度集中,自然就得到問題的答案。這時組織學生討論,提出問題,交流解釋。經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之后,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掌握了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一系列知識,而且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四、利用已學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促進新知識的增長。 例如:在講授加速度時,為學生把難以理解的概念得簡化,我將要講解的重、難點分割成若干個小的容易理解和回答的問題:(1)、火車從速度為0加速到10m/s需要30s,汽車從速度為0加速到10m/s需要5s,誰速度增加得快?(2)、卡車從速度為10m/s減速到0需要10s,小轎車從速度為20m/s減速到0需要10s,誰速度減小得快?(3)、上述問題中火車加速和小汽車減速,誰速度變化得快?用什么方法進行比較?(4)、速度的變化有加速和減速之分,都稱為變化,那么速度的變化快慢應該如何描述呢?(5)、加速度的定義是什么?定義式怎么寫?(6)、 △V 是速度的變化量,怎么得到的? △V和△t的單位是什么?由加速度的定義式:a= △V/ △t推導出它的單位應該是什么?加速度是矢量還是標量?(7)、一輛汽車在2s 內由速度v1=10m/s變化為v2=5m/s,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方向怎樣描述?(8)、一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2m/s2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就把加速度這個難理解的概念細化成很多個小的容易理解的問題了。
再如:學生在初中學習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講述牛頓第三定律時,很多同學認為,大人和小孩比賽掰腕子時,大人用力比小孩的大才是贏得比賽的關鍵,但這又違背牛頓第三定律,這是怎么回事呢?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呢?我用一根粗彈簧和一根細彈簧互相拉,讓學生觀察讀數(shù),結果一樣,讓學生猜想如果繼續(xù)用力哪根彈簧將損壞?當然是細彈簧。為什么呢?結論:不同物體承受力的能力不同導致的,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等大的。
總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求物理教師勤于思考,了解學生,熟悉教材,從教材重、難點入手,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科學的分析。通過聯(lián)系實際,實驗及物理學史等知識讓物理這門在很多學生看來比較抽象深奧的學科變得直觀形象,易于接受。問題的創(chuàng)設應根據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必須符合民主化原則,問題創(chuàng)設要體現(xiàn)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和諧。同時更能便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著有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