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河中一片絢麗的奇葩,文言文教學是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博大精深而璀璨的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而誦讀教學又是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形式。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文言文誦讀教學呢?本文從幾個方面作出了嘗試。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 有效教學 誦讀教學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要學習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而這80篇古詩文中有一大部分是文言文。其中25篇納入高考背黙考查范疇。初中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初中生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如何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讓他們主動誦讀文言文,提高課堂效率,就成了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讀準字音
將字音讀準確,不將句子讀破是誦讀的起碼要求,因歷史變故、語言變化,文言文中生僻字較多,我們除按照課本注釋的標音去讀外,還要勤查工具書。教學新課之初,應要求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準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和破讀字等。
(一)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讀音、意義和用法都不同。如“間”在“立有間”中讀“jiān”,意思是“一會兒”;而在“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讀“jiàn”,意思是“夾雜”。(二)通假異讀。古音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凡是通假字,借作什么字,就讀什么音。(三)破音異讀。文言文中有詞類活用現象,是用改變字詞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如“食之不能盡其材”的“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其意思是“喂養(yǎng)”,所以讀音應為“sì”;“陳勝王”的“王”作動詞,應讀作“wàng”。(四)古音異讀。古文中有些專用名詞,如人名、姓氏、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在讀音上要保留古音,一般應該依照傳統的音去讀。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的“石”讀“dàn”而不讀“shí”;“可汗”應讀為“kèhán”而不是“kěhàn”。
二、讀清句讀
分清句讀,要注意句中停頓,千萬不能讀破句,從語音和意義兩方面來確定停頓:(一)句首一些虛詞(如“夫”、“蓋”、“若夫”、“故”等)后面必須稍作停頓,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可/以為師矣”。(三)根據句子語法結構來停頓,使語意更明顯,如修飾語與動詞中心語之間有停頓:“吾與汝/畢力/平險”。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停頓要和語意結構一致,如“其一/犬坐于前”。(五)節(jié)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六)“也”、“乎”等語氣助詞,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余聞之也/久矣”。
三、讀出語氣
語氣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出,讀出語氣能夠幫助我們加深理解,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讀出語氣是要把握好輕重音和顫音,做到語調錯落有致,讀出感情和氣勢。
(一)注意用詞特別是虛詞所表達的語氣。如:“也”字,表陳述、判斷的語氣;“哉”字一般有驚嘆之意。(二)注意句式的不同。文言文中句式主要有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式等,語氣方面則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反問語氣、感嘆語氣,誦讀時需區(qū)別對待。(三)特別注意一些言雖盡而意未窮的句子的語氣,表達了作者的復雜感情,誦讀時一定要把這種言外之意傳達出來。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讀出高亢的語氣。
四、讀出情感
如教學《小石潭記》,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作者的心情為何由開始的“心樂之”,到后來“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的強烈發(fā)差,表現了作者怎么樣的心情?可介紹作者寫作此文的遭際來解決疑難:柳宗元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其政治上不得志而心情抑郁,以游山玩水來排遣心中的愁憤,由樂到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寓情于景和抒發(fā)貶謫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及不滿冷酷現實的主題。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內容純正的經典作品,表達了古人對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反復涵泳體味,能使學生無形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歷練。如反復誦讀名篇《岳陽樓記》,可領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政治抱負。
五、講究方式
要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加深對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誦的速度,提高教學實效。誦讀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可端坐著讀、搖頭晃腦地讀;可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分組讀、齊聲讀、自由讀;可進行有共性的賞讀,也可進行有個性的品讀。要讓學生反復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鑒賞,在讀中受到熏陶。(一)范讀??刹シ耪b讀名家的錄音范讀,給學生一個完美的誦讀示范,并渲染課堂氣氛;可師者先行,教師本人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把學生帶入文章的美好意境中。(二)學生誦讀。在學生誦讀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和指導學生的錯誤,并做認真的點評,以此引導其他同學讀好課文。(三)分組競讀,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要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在字音、句讀、語氣都掌握好的基礎上,讀準、讀通、讀懂,讀出味,讀出情,讀出意。此外還可以通過啞劇、表演、猜謎等多種方式,加強誦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標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在誦讀中理解、積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鑒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在句讀停頓起伏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以聲求義,以聲傳情,以聲品味,在讀中學,以讀促解,形成“入境始與親”的思想情感的共鳴與交融。只要我們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合理、適用、適宜的背誦方法,定能促進文言文有效學習。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最直觀、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放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李俊華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價值工程,2011,(3)。
[3]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