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闭n程功能上的變化引發(fā)了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不能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花開花落紛紛嬈,學生課堂知多少?在課堂教學中,究竟教給學生什么,教給學生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可供學生吸收的營養(yǎng)精華有幾多?其中課堂教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研究發(fā)現,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能有效推動學生思維的碰撞,充分發(fā)揮其自我教育、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全體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個性健康發(fā)展,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課堂教學就成了改革的關鍵。幾年來,教學改革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清醒得認識到,樹立主觀能動性教學觀,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是改革課堂教學的前提。
但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小學或部分的城鎮(zhèn)小學的語文教師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學法,往往老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老師問題提的多,學生思考余地少,老師導的多,學生練的少,忽視了學生的主題參與,沒有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因而,進入初中以后,大多數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死抄筆記,硬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其主觀能動性作用根本得不到發(fā)揮。因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是我們一線教師研究的課題。那么,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呢?根據本人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鋪得一番梅花香入鼻。
1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著重注意課堂教學的氛圍,努力使課堂教學氣氛處于民主和諧的境界。因為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在課堂教學中使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較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達到一定的廣度與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渠道得到暢通。因此,教師不但要努力改善師生的人際關系,同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優(yōu)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能進入狀態(tài),一節(jié)課始終保持一種亢奮。
1.1平等對待學生
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觀能動性,這是角色的分工而已,而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完全擺脫“師道尊嚴”“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至高主宰”等舊觀念,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到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努力把自己的身份降下來,在課堂上擺正自己引導者的位置,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友,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于與老師親近,主動參與學習。
1.2尊重理解學生
教學過程是實現信息傳授與接受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理解和寬容每一個學生,這樣有助于情感交流的順利進行;此外,教室還要尊重學生的興趣、人格、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當學生有錯時,不過分的批評指責,而要給他們改過的時間與機會,真誠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再者,教師還要有博大的胸懷,勇于接受學生的批評意見,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平時在討論問題時,我都傾聽學生發(fā)言,只要比自己的答案準確、就服從學生,給學生樹立認真聽取別人發(fā)言、虛心向他人學習的榜樣。
這樣,課堂民主氣氛濃了,學生探索的膽量更大了,思考問題有了深度與廣度。他們敢于和老師辯論,對作家的文章敢于也提出異議。
2研究教材,授之學法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就必須依據教材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科學執(zhí)教、因材施教、優(yōu)化課堂結構、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作用。
2.1給予興趣,引發(fā)動機
現行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知識為先導。每個單元都有知識短文,具體訓練要求與重點,每篇課文都有導讀。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掌握范文中知識的介紹、運用文章導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傳之以道,授之以法”,學生有了學習的“道”與“法”,在課堂討論或提問時,就能積極參與。
在研讀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圈點勾畫生字詞及優(yōu)美語句入手,然后根據課后練習,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最后再深入理解揣摩文章語言,既使課后聯系與課文學習緊密結合,又使學生按照一定順序由淺入深地學習,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摸索閱讀規(guī)律。
2.2讀寫結合,培養(yǎng)閱讀
目前,仍有一些初中上生有抄襲作文選、背默作文選的不良習慣。我覺得這現象實際上就是在寫作訓練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如何改變這一個不良現象呢?
首先,我們應該以課文為載體,從文章中選出相關段落和篇章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學習結構文章,組織語言等方法,然后出示設計搞好的作文訓練題讓學生仿寫。這樣有文可仿,有章可循,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濃。他們就能從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實例中找出合乎的材料進行仿寫,避免了學生等待課后抄襲作文選的現象。
3故設懸念,促進參與
我前已說到,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把學生當作容體,當作是被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導致注入式教學防方法的產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地位未能表現出來,造成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未能充分發(fā)揮,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妨礙了對學生質疑、釋疑技能的培養(yǎng)。因而,要求我們徹底要改變教師專場“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勇于疑、樂于思、善于辯的良好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激疑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因為興趣是成功的前提。人們一旦對某項活動產生了興趣,對這項活動就會從被動服從變?yōu)橹鲃舆M取。正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藝術家們的杰出成就,哪一個與興趣無關?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yè)而樂此不疲。正如楊振寧博士所說:“物理學刻研究沒有苦的概念,它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只我對物理學有了興趣,它那種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闭Z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事例、材料、時事、社會熱點,巧妙的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趣感,促使學生萌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努力去探索去攀登,一定也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去獲取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知識與能力。
4尊重學生,還給自由
一些初一新生,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羞于陌生,膽小怕事,課堂上難于啟口。尤其是語文課上的討論,常常因無人發(fā)言而冷場。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就應為學生構建參與平臺,讓他們開口發(fā)言,參與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言,要抓住學生發(fā)言的契機,用熱情的語言贊揚其大膽發(fā)言的良好品質,顯現對學生“尊重”的姿態(tài)。教學中切忌橫加指責、全盤否定,這樣就會挫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本來不敢或不愛發(fā)言的同學顯得更加畏縮。針對學生的發(fā)言,教師因勢利導,對答對了問題的同學應熱情贊賞,對答錯了的同學也宜用委婉的語言將其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上來,這樣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他們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就高。因為自尊心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內驅力的主要精神支柱。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青少年始終得到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