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課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等多種信息,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進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數學 教學 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庇纱丝梢姡訌娦畔⒓夹g與學科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思想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學生個性潛能發(fā)展的方向。
1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學生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
如我在教學《體積與容積》一課時,課始,讓同學們觀察烏鴉喝水的動畫情景。提問: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有的學生說:“烏鴉聰明”;有的學生說:“水被擠上來了”;我立即提問:“水,為什么能擠上來”?他們一起回答:“因為,石子有體積,占有空間”。無形中,問題就解決了,使得抽象的問題,直觀化了。
這樣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生活;同時也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2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整合
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利息》時,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讓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去銀行辦理存取款業(yè)務;了解到存入錢數、時間不同,得到的利息也不相同;有的同學說出儲蓄可以合理安排開支;還有的學生說出儲蓄的各種優(yōu)勢,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更降低了學習的坡度,培養(yǎng)學生處理有用信息的能力。
3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整合
當今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被動,而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的特點。如“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相當有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此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理解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題。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為學生創(chuàng)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學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了王華和李誠分別站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邊閃兩下,強調這是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這是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通過每分鐘或每小時行程的階段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這是相遇)。生活的場景、多媒體的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正確而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
總之,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效果明顯,意義深遠。教學中,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動態(tài)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借助于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了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