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古詩詞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詩詞教學的一般步驟是: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感悟情理。
【關鍵詞】新課標
詩詞
教學策略
語文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語文課標》要求:讓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睆娬{了詩詞教學應重點熏陶感染,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力。如何進行詩詞教學,一般步驟是: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感悟情理。
1明確“意象”和“意境”兩個要素是詩詞教學的前提
意象和意境是教會學生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
1.1意象的內涵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的物象和詩人主觀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調和意蘊的藝術形象。詩人對客觀事物,透過主觀的美感,經驗,予以剪裁,融合,去蕪存菁的創(chuàng)造后,成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就是借助客觀物象來表達主觀情感,因此,“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鳥驚心”中的“花”和“鳥”兩個意象,既能讓讀者具體感知,又明顯帶有詩人“感時”、“恨別”的主觀情調。
1.2意境的內涵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情調和藝術境界”。它能誘發(fā)讀者開拓審美想象空間。王國維先生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詩或亦然。意境上乘的作品深具感染力。王維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p>
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俯瞰蜿蜒的河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兩句詩描繪出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2捕捉審美意象,感悟美妙意境是詩詞教學的重心
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意境是意象的融合與升華。從這點來,好的意象,就能營造出美的意境。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因此,在詩詞教學中,教學起點是抓住意象,終點是感悟意境,體悟詩詞的情韻,受到美的熏陶。如何教會學生鑒賞詩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2.1創(chuàng)設情景,分析意象
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意境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為切入口的。詩詞教學應從捕捉、分析“意象”入手。(1)用多媒體的渲染,營造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快速抓住詩詞意象。如在教學《鄉(xiāng)愁》時,先用多媒體投影海邊小鄉(xiāng)村、老媽媽遙望遠方的畫面,配上詩句,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和《想家的時候》做渲染,教師范讀,學生仿讀,引導學生思考:詩中描寫哪些景物?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很快找出其中的一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把“鄉(xiāng)愁”這種抽象情感具體對應起來。學生抓住意象,從字面意義進而理解象征意義,從而迅速把握詩意,為后體會詩人的鄉(xiāng)關之思、懷親之情以及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墊定了基礎。(2)體會詩眼、詞眼的韻味,理解意象表層意義和象征意義。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xiàn)的情感。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動詞、形容詞、修飾限制性詞語、修辭句的表意和作用,為學生快速“入境”掃清文句障礙。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用詞精妙,
“綠”“鬧”“弄”,一字風流,境界全出;一詞活用,全詩活。透過這些“詩眼”的表層意義,通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藤、樹、鴉、橋、道、風、馬,除鴉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傾向,但分別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帶有傾向色彩的詞修飾后,藤是干枯的毫無生氣,樹是衰朽殘敗,鴉是傍晚暮鴉,橋是狹小少人經過,道是荒涼古道。通過描寫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lián)系的景物,物象變?yōu)橐庀螅麄€融入蕭條荒寂之中,意境頓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構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因此,鑒賞詩詞時,學會抓住意象,揣摩、體味其象征意義,是學生順利進入詩詞意境的關鍵。
2.2想象擴充,品味意境
教師如何把學生引領到詩人描繪的高雅意境中去,如何引導學生把僵死不動的文字還原成為生動的人、事、物、景,必須啟發(fā)學生抓住描述性語句,運用聯(lián)想,通過想象再造形象。詩是“文字畫”,留有太多的空白,須用想象去補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詩畫互補和詩畫合一,才能更好地領會詩的精髓。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指導學生將意象群連綴起來,調動生活積累,用詩意化的文字描繪;或擴展“象”外之“象”,或補充詩人“意”外之“意”。如此這樣,有利于學生生成意境畫面。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一連九個意象,如電影鏡頭般的剪輯組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意象連接起來,眼前仿佛呈現(xiàn)出一幅蒼茫蕭瑟的秋景圖:“幾根枯藤,數(shù)棵老樹,點點寒鴉,蕭颯的秋風,寂寞的古道,西沉的夕陽,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瘦馬……。此時此景,“游子”怎能不向往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生活,怎能不悲情四溢、思親懷家。這一切依靠意象的堆疊來營造意境,在教學這些作品時如果能抓住意象,反復揣摩、體味,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入境”會輕松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表情畫意,感悟情理
(1)圖文描繪,深化意境。
北宋文人張舜民曾提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些都精辟地闡述了詩詞與繪畫在藝術本質上的相通性。人們常用“詩情畫意”來表達最美的情感和意蘊。優(yōu)美的詩歌總是“詩情畫意”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教學詩歌,不應一味地講解,這樣很容易把詩詞中的韻味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完全占有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對意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填補或擴充。讓學生放飛想象翅膀,動手描畫自己想象中的圖景,或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以豐富原作的內容,進而將自己化為詩人,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從而充分理解詩歌的詩情畫意,深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和意境美。在鑒賞王維的詩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我讓學生“作畫”,學生用
“月亮、松樹、泉水、石頭”四個景象,描繪出一副美妙的圖畫:“月亮皎潔,青松青翠如蓋,泉水淙淙,石頭靜默在水中,清澈的泉水流過,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p>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chuàng)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叭衷?,七分讀?!闭b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xiàn)。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fā)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yǎng),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chuàng)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叭衷?,七分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xiàn)。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fā)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yǎng),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2)誦讀體會,明白情理。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能創(chuàng)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叭衷?,七分讀?!闭b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進詩人的心里,將詩人之思品讀出來,化為自己心中之思;通過誦讀,詩歌的詩味、情味才不會喪失,詩歌豐富的意蘊才能全部展現(xiàn)。讀劉禹錫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郁悶愁苦心境,就不難理解他那豁達的胸懷和奮發(fā)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兩句所暗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在新課標要求下,詩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yǎng),而且要使學生情感得到熏陶。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學生通過品讀詩詞,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詩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讓他們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參考文獻】
[1]謝龍新.課程背景下現(xiàn)代詩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10,(06)
[2]《詩歌意境鎖談》竹亦青著
重慶出版社1985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4]《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