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心理韌性相關材料的整理與查閱,重新整理了心理韌性的概念和定義,從概念和操作性兩個方面詳細的界定心理韌性。同時也對一些現(xiàn)有的界定進行了一定補充和說明。
關鍵詞:Resilience;心理韌性;界定
對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國,但當其他國家引入這個概念時,卻出現(xiàn)了翻譯上的困難。臺灣學者將其譯為“韌性”,香港學者譯為“抗逆力”,大陸學者則譯為“心理彈性”,香港學者岳曉東也采用類似的方式,譯為“壓彈”。于肖楠、張建新則認為從心理學意義上來看,Resilience不僅僅意味著個體能在重大創(chuàng)傷或應激之后恢復最初狀態(tài),在壓力的威脅下能夠頑強持久、堅忍不拔,更強調個體在挫折后的成長和新生。因此將Resilience譯為“韌性”。綜合其他研究者對Resilience的譯法,本文將Resilience譯為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的概念界定
心理韌性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對心理韌性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先提出抽象的理論,再對該理論進行實證的研究,而是在現(xiàn)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心理韌性這個現(xiàn)象,然后再試圖通過分析現(xiàn)象和實證研究結果,給心理韌性界定一個概念。這就使得當今學術界對心理韌性的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筆者在進行了大量的文獻閱讀之后,總結出目前心理學界主要存在的關于心理韌性的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特質性定義。
(1)結果性定義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經(jīng)歷高度危險或者嚴重威脅之后發(fā)展而來的積極的結果。在經(jīng)歷了挫折打擊和失敗后,個體依舊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并且個體自身發(fā)展依然良好。
(2)過程性定義認為,心理韌性是一個過程,是個體在面臨危險環(huán)境或者重大壓力時,能做出良好的適應、采用適當?shù)膽獙κ侄?,并且能及時并迅速的恢復的一個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
(3)特質性定義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品質或能力。它是個體相對穩(wěn)定的、靜止的心理特征或者心理素質。如,Howard 認為,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和危機的時候,能夠勇于面對并且有能力去承擔,然后在危機情境中可以做出恰當?shù)姆答伜蛻獙Φ哪芰?;?Turner 則認為,心理韌性能夠幫助個體對抗危機和壓力等逆境,使個體以一種健康的狀態(tài)來持續(xù)過有意義的生活,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卓越的能力。
研究者之所以對心理韌性的理解不同,關鍵的問題就是該理論的研究不是沿著理論到實證的路線展開的。即心理韌性研究不是先出現(xiàn)了抽象的理論,然后才進行實證研究,而是研究者首先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的現(xiàn)象,然后從現(xiàn)象入手展開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因此,研究者切入心理韌性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對心理韌性的理解也就不同。在大多數(shù)實證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韌性看作是個體跨情境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但近幾年許多學者傾向于將心理韌性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心理韌性的操作性界定
與心理韌性的概念復雜性相似,在操作性界定方面也是莫衷一是。歸納起來,實證研究中心理韌性的操作性界定大概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一個人要具有心理韌性,必須符合兩個標準。第一,要經(jīng)歷嚴重危險的打擊。如果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從未遇到過嚴重危險,那么他就不具有心理韌性,具備心理韌性的必要條件是個體在當前或過去經(jīng)歷過使自己的發(fā)展偏離正常軌道的危險。第二,個體遭受打擊后發(fā)展仍然良好。把這個方面作為判定一個人是否具有心理韌性的標準之一,研究者沒有任何爭論,但對以什么標準并由誰來定義發(fā)展良好卻爭論頗多??傊@個觀點認為心理韌性不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而是只能少數(shù)人才具有的。
第二種觀點事先有一個假設,就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危機四伏。在這種假設的前提下,只要個體能良好發(fā)展,就被認為具有心理韌性。其實這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相似,也包含有兩個標準,即危險打擊和良好發(fā)展,只是其中一個標準已經(jīng)被泛化。這種觀點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沒有區(qū)分各種危險因素的種類,未考慮到各種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另外,這種觀點其實已經(jīng)將心理韌性等同于良好發(fā)展,按照此種邏輯,心理韌性這個概念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它只是良好發(fā)展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第三種觀點沒有將危險因素的存在作為評價心理韌性的先決條件,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心理韌性的保護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方面,這些保護性因素指能夠提高個體心理韌性的個體特征和環(huán)境因素。如果保護性因素發(fā)展良好,就被認為心理韌性高。這種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心理韌性,只是程度上的高低不同而已。這種觀點關注個體內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發(fā)展,以便遇到危險或災害時個體能成功應對,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這種觀點重視心理社會、情緒、學業(yè)等多種領域的健康心理機能,認為一些普遍的保護性因素對個體的成功非常重要,如與積極、有愛心的成人保持親密關系及其它一些技能和態(tài)度,如問題解決、人際交往、自我效能、自信、樂觀等。(作者單位:山東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海壘 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49-152.
[2]于肖楠 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3]劉丹 石國興 鄭新紅.論積極心理 學視野下的心理韌性.心理學探新,2010,4.
[4]席居哲 桑標.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綜述.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4):314-318
[5]雷萬勝 陳栩 陳錦添.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