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jīng)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jīng)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①祥符:“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
⒈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名:命名。
B.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干:直沖。
C.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
原:原來。
D.皆有植土龕巖
植:直立。
⒉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代以前連雁蕩山的名稱都沒有,唐代僧人雖然有關于雁蕩、龍湫的詩,但人們并不知道它們具體在哪里。
B.本文認為,雁蕩山地區(qū)原是一片高地,由于長期的流水沖刷,地上的沙土被水沖走,沖不走的巖石形成了如今的高峰峭壁。
C.作者進入雁蕩山進行實際考察,又通過其他類似地貌形成的情況加以推理,得出了它成因,表現(xiàn)了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D.本文先介紹雁蕩山名稱的流傳情況,從而引出對雁蕩山形成原理的探尋,欲擒故縱,然后才水到渠成地揭示形成原理。
⒊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⑵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
⑶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參考答案】
《雁蕩山》:
⒈C(“原”在本句中應解釋為“推原”。)
⒉D(本文第一段介紹雁蕩山名稱流傳的情況并不是為了“引出對雁蕩山形成原理的探尋”,前后兩段不存在“欲擒故縱”的關系。)
⒊⑴雁蕩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
⑵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凡是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游歷遍了。
⑶現(xiàn)在成皋、陜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具備了形體而規(guī)模較小的雁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