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礦產資源的最大進口國遭遇域外“非理性資源民粹主義”的圍剿,應早謀對策
中國已經是多種初級產品的世界最大進口國,保持穩(wěn)定的海外資源供給已經成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之一。但本世紀初以來,十年初級產品牛市最大副產品之一就是許多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qū)興起了“資源民粹主義”浪潮。對內,這種“資源民粹主義”突出表現為坐享其成思潮大行其道,西式代議制民主競選政體更為這種一廂情愿的非理性思潮推波助瀾。對外,這種“資源民粹主義”突出表現為該國家(地區(qū))違約風險急劇上升,東道國政府或其企業(yè)非法地或者不合理地取消、違反、不履行或者拒絕承認其出具、簽訂的與投資相關的特定擔保、保證或特許權協(xié)議等,撕毀合同,違約提高稅負、分紅、價格等要求,致使海外投資者陷入困境而往往求助無門。
蒙古遷就國內民粹情緒經常違約
蒙古就是“資源民粹主義”的一個典型。蒙古各派政治力量經濟政策競爭的焦點,是比拼誰更能投合不勞而獲的人性弱點,提出離奇不靠譜的經濟決策及主張,冷靜理智早已淪為犧牲品。
比如,在2008年議會選舉中,蒙古民主黨承諾全民每人分紅100萬圖格里克(831.6美元)對決人民革命黨承諾每人分紅150萬圖格里克(約折合1247美元),致使承諾分紅總額達到24億—35億美元,超過2010年蒙古當局財政收入總量(25.6億美元),接近蒙古2010年GDP(61億美元)的一半。
2011年,蒙古當局決定向全民每人分配額爾登尼斯-塔旺陶勒蓋公司(Erdenes-Tavan Tolgoi,亦稱“珍寶TT公司”)股票536股,合計占總股本10%。而該礦至今未建成基礎設施,更未全面投產,上市計劃一再推遲后仍遙遙無期,連合作開發(fā)的海外投資者財團也未落實。
有這樣分光吃凈式的經濟政策大行其道,無怪乎即使在前幾年的初級產品牛市中,資源豐富的蒙古依然連年經常項目收支逆差,而持續(xù)的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又給蒙古宏觀經濟穩(wěn)定埋下了地雷。
在國內民粹情緒的刺激下,對于外部貿易伙伴與投資者,蒙古當局和企業(yè)、居民的違約行為已成家常便飯。2012年末至2013年初,沸沸揚揚的中鋁-蒙古糾紛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毫無疑問,中鋁與蒙古之間就額爾登尼斯-塔旺陶勒蓋公司供貨合同的糾紛明顯是對方違約。當初中鋁和塔旺陶勒蓋公司2011年7月簽訂的《塔旺陶勒蓋東區(qū)煤炭長期貿易協(xié)議》前后談判經歷一年時間,且經過雙方政府批準,協(xié)議內容是中鋁預付3.5億美元貨款以解救對方公司和政府資金緊張的燃眉之急,對方按每噸70美元的價格以煤炭實物償還,實質上是貸款換煤炭。然而,蒙方去年實際供貨數量(237萬噸)就沒有達到協(xié)議規(guī)定的300萬至400萬噸,去年年末又提出要重新談判合同,提高煤炭供貨價格,減少供貨量。今年1月,蒙方干脆停止向中鋁供貨,以此要挾中鋁退讓。中鋁公司為此發(fā)布公開聲明,要求蒙古政府遵守已達成合約中的全部條款,“包括其中的保密協(xié)定”,實屬有理有節(jié)。
資源出口要價過高違反經濟理性
即使不考慮商業(yè)交易中的履約義務,僅從商業(yè)合理性角度來看,蒙古方面以中國東部沿海焦煤進口價格為標準聲稱當初協(xié)議規(guī)定的每噸70美元價格太低,也完全站不住腳。須知蒙古不僅深居內陸,而且運輸系統(tǒng)極為落后,與通過海路進口的澳大利亞等地焦煤相比,運輸成本高得驚人。
塔旺陶勒蓋煤礦距離最近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甘其毛都口岸265公里。這段路程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能用卡車運輸,甚至連成型的鐵路規(guī)劃也沒有。抵達甘其毛都口岸之后,目前也必須用卡車運輸上百公里才能到達最近的鐵路,然后輸往鋼鐵企業(yè)云集的東部地區(qū)。一路下來,塔旺陶勒蓋焦煤運費、損耗、雜費等物流成本接近每噸100美元,是澳大利亞焦煤海運至日本運費的數倍。類似品質的澳洲焦煤如果倒推至中蒙邊境的甘其毛都口岸,在2012年大多數時間里比蒙古煤炭進口價格低十幾至幾十美元。
不僅塔旺陶勒蓋煤炭,蒙古所有礦產資源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高額運輸成本問題都難以徹底解決。神華集團為開發(fā)蒙古的煤炭資源的配套工程甘泉鐵路雖然已于2011年3月開工,另一條連接內蒙西小召和甘其毛都口岸的國鐵I級線路也在建設,但建成運營尚需時日,即使全面投入運營,塔旺陶勒蓋煤炭的運輸成本也不能與海運進入東亞市場的澳大利亞煤炭相比。
在這場爭端中,蒙古方面旨在贏得主動權的動作不斷:企圖拉攏神華集團挖中鋁的墻腳;尋求非國家性質的海外合作伙伴以修建塔旺陶勒蓋-甘其毛都鐵路線等。3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蒙貌似又給蒙方增加了新的砝碼。因為安倍此舉旨在拼湊“對華包圍圈”,且日蒙官員會談主題之一就是協(xié)作開發(fā)蒙古資源,包括招徠日本對其礦產和運輸鐵路投資。
在中國對外經貿實踐中,這種東道國(地區(qū))“資源民粹主義”思潮帶來的違約風險遠遠不局限于蒙古一地,而是遍及亞、歐、非、拉各大洲。
2007年春,安哥拉政府突然取消中石化公司投資30億美元在洛比托建設一家巨型煉油廠的合同便是如此。當時安哥拉方面的理由是煉油廠產品設計過多地考慮了中國市場的需求,而對滿足當地需求考慮不足,實際上是期望獲得收益的更大份額。
塔旺陶勒蓋煤田2000年發(fā)現,2006年被外蒙古當局定為戰(zhàn)略性大礦。世界最大煤炭公司中國神華集團2003年最早向外蒙古當局提出合作意向,但蒙古當局和社會花費了足足10年時間去爭吵該礦股權結構等問題,2010年2月才確定50%政府控股、30%香港上市、10%無償分配給公眾、10%發(fā)售給當地企業(yè)的股權方案,合作開采競標工作才得以啟動。直到2012年7月,塔旺陶勒蓋煤田開發(fā)權招標結果方才出臺,神華集團、美國最大私人上市煤炭公司皮博迪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蒙古俄羅斯聯(lián)合財團,分別獲得40%、24%和36%的權益,結果其他競爭國家對競標過程表示不滿,外蒙古政府又立馬撤銷了這一招標結果,至今也沒有對這部分開發(fā)權做出任何最終裁定。
中國企業(yè)面對糾紛應確立信心
面對域外“非理性資源民粹主義”所導致的違約風險,中鋁和其他中國企業(yè)如之奈何?筆者認為,無論是外交交涉還是訴諸公堂打官司,我們都不缺乏綜合國力和法律方面的優(yōu)勢,首要的是確立信心。就總體而言,一個制造業(yè)大國在面對初級產品輸出國時占有更大市場優(yōu)勢。我們的企業(yè)需要認識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如何把這一宏觀優(yōu)勢應用落實到企業(yè)微觀層次。
就中鋁糾紛案而言,即使不考慮地利,中國市場的巨大規(guī)模也決定了蒙古無法改變其出口90%以上是礦產、礦產90%以上銷往中國的基本格局,蒙古的礦產出口市場多元化目標不過是一廂情愿。由于中國礦產銷售市場的巨大規(guī)模不僅源于全世界最多的人口,而且源于作為“世界工廠”的產業(yè)結構和經濟發(fā)展階段,比如中國一國鋼鐵產量超過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總和,中國礦產市場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將長期居高不下。
為了打開中國之外的銷售市場,蒙古2010年宣布了全長3000多公里的三階段“新鐵路計劃”,旨在將塔旺陶勒蓋等戰(zhàn)略大礦連接通往海參崴港口,進而形成連接整個蒙古的鐵路網,但此計劃至今仍然躺在紙面上,吸引不來外部投資者參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長達四五千公里的運輸距離必將使得這條運輸線路難以與通往天津或秦皇島、錦州的已有線路競爭,因為后者距離只有1000多公里,不足海參崴路線的1/3。
更關鍵的是,蒙古的焦煤等礦產在通往中國的鐵路沿線有現成的巨大銷售市場。河北一省鋼鐵產量單列便可排名世界第二鋼鐵生產大國,唐山一市鋼鐵產量可躋身世界鋼鐵生產大國前五名。如果說,在初級產品牛市期間,高漲的礦產價格還能夠承受海參崴線路的高額運費的話,那么,在正在到來的初級產品熊市中,日益下跌的礦產價格將越來越難以承受海參崴線路的運費,不取道天津(秦皇島、錦州)線路等于自絕于銷售市場。更不用說俄羅斯運輸系統(tǒng)的低效和信用風險在國際市場上早已是“大名鼎鼎”了。
而且,蒙古在塔旺陶勒蓋項目中標財團、中鋁貸款換煤炭等項目上屢次出爾反爾,已經嚴重損害了其在市場上的信用。同時,蒙古政局風云變幻無常,關鍵職位人事變動猶如走馬燈,2004—2008年的4年間經歷了四黨、兩黨再三黨的聯(lián)合政府,三任總理,兩任總統(tǒng);最大的兩個黨派人民革命黨和民主黨在戰(zhàn)略礦控股權、是否引進外資等一系列問題上政見相左,且各派和民間社會從未表現出求同存異共同前進的能力與意愿,海外投資者與蒙方的很多談判往往是剛進入軌道就遭遇蒙古當局人事更迭,一切都要從頭再來。目睹甚至親身體會了這一切,真正有實力的海外投資者有幾人愿意貿然闖入接下燙手山芋?
“新鐵路計劃”第一階段規(guī)劃建設1100多公里鐵路線。其“鐵道建設部副部長”普日布巴特爾堂而皇之宣布的計劃工程投資總額居然只有20億美元,2010年末就聲稱要兩年時間建成,至今不見一根枕木。
市場力量將迫使資源出口國回歸理性
正因為如此,我們無須為日本參與蒙古“新鐵路計劃”而擔憂。他們如果參加了反而是我國的福音,因為日本將因此背上一個注定無法回本的大包袱,加速消耗日本國力,進一步改善中日力量對比,何樂而不為?
一廂情愿的做法從來就不可能如期如愿實現。2010年,1550家蒙古私營領軍企業(yè)聯(lián)合成立“蒙古人999民族財團”,競標開發(fā)塔旺陶勒蓋煤田,聲稱“不需要外國人幫助,我們就能做好這件事”。這個聲勢浩大的蒙古私營財團為此湊出的基金總額“高達”100萬美元,而國際同行均認為該礦開發(fā)投資額不可能低于24億美元,與蒙古一年財政收入總額相當。
2011年,蒙古當局就聲稱塔旺陶勒蓋煤礦將于當年八九月份登陸香港、倫敦資本市場,至今仍然遙遙無期,而且承認起碼2013年內無望。
經濟周期將助力中國企業(yè)博弈
從全局來看,可以肯定,無論蒙古和其他國家某些人如何折騰也改變不了蒙古資源開發(fā)和銷售的基本格局。蒙古方面接二連三的折騰不僅嚴重損害了其信用,而且必然耽誤資源開發(fā)的最佳時機,因市場牛市終結步入熊市而最終大大惡化其市場地位,五心不定,輸個干凈。這一趨勢已經開始表露。
蒙古一手挑起的對中鋁供貨合同之爭令其2000多工人失業(yè),塔旺陶勒蓋產區(qū)積壓煤炭100余萬噸,口岸積壓30多萬噸,財政收入損失巨大,到4月末不得不全面恢復額爾登尼斯-塔旺陶勒蓋公司對中國煤炭出口。但到了這個時候,在本來已經蕭條大幅度降溫的中國煤炭市場上,蒙古煤炭已經因為供貨方誠信紀錄太過惡劣而乏人問津了,以至于在內蒙西部的策克口岸,2011、2012兩年煤炭進口量都超過900萬噸,今年1—5月進口量卻僅有230多萬噸,且該口岸僅太豪、慶華兩家公司6月末煤炭庫存就高達240萬噸,整個口岸進口幾乎全面停頓。
力拓公司投資的世界最大金銅礦之一奧云陶勒蓋金銅礦剛開始生產,蒙古當局就在稅收、成本增加、利潤分成等方面橫生枝節(jié),堅持要求其在力拓董事會的代表審視力拓與中國買家的銷售合同,導致該項目出口銅礦計劃不斷推遲。力拓公司固然損失巨大,蒙古當局也因此每天損失稅收200萬美元。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從牛轉熊的態(tài)勢2011年就開始表現得比較明顯,蒙古方面直到2013年卻還如此糾纏,其無知和貪婪實在過分。直到6月末7月初,市場銅價已經顯著下跌且跌勢不可挽回,蒙古當局方才慌了手腳,匆忙批準項目出口,奧云陶勒蓋第一批600噸銅礦7月9日向中國發(fā)貨。
有鑒于此,我們何必為貿易伙伴的資源民粹主義過分擔憂?中國要做的是好整以暇,借助經濟周期從容馴服域外“資源民粹主義”這頭非理性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