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經濟學史就是一部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的爭論史。可以預見,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經濟學存在,這種爭論就會持續(xù)下去。這種爭論的“源”當然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但在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這種爭論的“源”還是凱恩斯和哈耶克。
20世紀30年代,面對市場經濟出現(xiàn)的經濟危機等各種問題,凱恩斯和哈耶克爭論的中心是市場經濟是否完善。凱恩斯承認市場經濟的作用,但認為市場經濟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因此需要政府進行適當?shù)母深A,這就是“市場與政府的結合”。哈耶克則堅定地相信市場經濟是完善的,各種問題都是市場運行中由于貨幣、投資的問題所引起的,但市場經濟完全有能力自己糾正這些問題,因此不用政府來干預經濟。他們在30年代都提出了解釋自己觀點的資本投資、貨幣和周期理論,而且圍繞這些理論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盡管他們提出的理論在今天看來也相當復雜,對方的駁斥也不無道理,但爭論的中心始終如一。了解雙方的觀點,對我們理解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經濟學極有幫助。
根據(jù)凱恩斯的觀點,國家有各種調節(jié)經濟的政策;根據(jù)哈耶克的觀點,就應該讓市場經濟自我調節(jié)。30年代之后,現(xiàn)實問題迫使政府不得不干預經濟,因此凱恩斯始終占了上風,哈耶克及其支持者影響日益減少。但這決不意味著哈耶克失敗了。隨著國家干預問題的顯現(xiàn),70年代之后哈耶克的影響又日益增強,他不僅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tǒng)里根都把哈耶克及其支持者的主張運用于政策,形成了“撒切爾經濟學”和“里根經濟學”??梢哉f,以后某個時期一種觀點會占上風,但不會有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