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亮++++廉東旭
當今世界,隨著人們交往的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民族融合也成為符合歷史發(fā)展要求的大趨勢,這有利于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上已經(jīng)有過至少四次民族大融合的過程。當然,由于地域風俗不同,宗教信仰各異,穿著打扮不一,言行舉止有別,要想實現(xiàn)多民族的真正融合并非易事。尤其在當下,在融合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民族認同等問題,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也會損害到各民族的基本利益。所以,在新時期,各民族只有實現(xiàn)共榮之后,才能實現(xiàn)共融。而在這個從共榮到共融的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關(guān)注。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承擔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使命,作為民族教育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重任在肩。
首先,當下的民族融合不是簡單的民族合并,不是民族數(shù)量的減少,而在于語言、文化、心理的融合。在中國,我們的民族融合過程應該是將對大漢族的單一認同上升到對融合了56個民族文化的華夏文明的認同。中華文明幾千年,無論哪個民族統(tǒng)一華夏,最后無不融入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采取比較寬容的民族政策,因為在古代中國,各民族的民族觀沒有現(xiàn)在這么強烈,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代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模式而廣泛接受。今天,世界局勢更加復雜多變,民族主義在局部一些地方有抬頭的趨勢,中華各民族都必須警惕這一點,因為這容易被人利用而使社會陷入動蕩。
這樣的形勢要求民族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大力弘揚先進文化,不能簡單地進行宣講式的教育,而是要喚醒民族學子心中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理性的自主愛國熱忱。中央民族大學附中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濃縮”平臺,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從附中學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民族交融的一些端倪。匯聚全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學子到這里,目的絕不是為了消除民族差別,而是各民族學生間通過緊密接觸、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實現(xiàn)文化上的碰撞和溝通。事實上,語言的影響更為明顯一些,在附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廣東的學生會帶著東北口音,湖南的同學卻能說著一口四川話……不用刻意去教育,融合只需潛移默化。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街舞社、跆拳道社、歌舞劇社等等,讓不同年級的同學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能力鍛煉。
(學生街舞比賽獲獎合影)
其次,民族融合不是文化的趨同化,而是一定要保持文化多元性。當今世界本身就在向著多元化發(fā)展,沒有絕對“標準”的樣本讓大家仿效,最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和而不同”,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差別明顯,我們完全可以用地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抑或兩者結(jié)合的方式呈現(xiàn)這一理念,如吳越文化、荊楚文化、藏文化、維文化等等,百花齊放方是春。華夏文化之所以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就是因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學校教育中不能僅僅是漢文化的內(nèi)容,各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地域特色都應該有一席之地,像少數(shù)民族民歌、器樂、藝術(shù)、詩歌等等;同樣,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也需要學習《論語》《莊子》和《唐詩三百首》,因為它們不只是屬于一個民族,而是全人類文化的精華所在。民大附中的各民族學生匯聚在北京,同樣不是為了“忘記過去”,相反,是要把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示出來:我們博采各民族的優(yōu)美舞蹈樣式的長處,整合成民族操;我們有異彩紛呈的選修課,如圍棋、瑜伽、民族舞蹈、民族語言、傳統(tǒng)文化講座等,大受學生歡迎;還有年度合唱節(jié)上民族歌曲、器樂的展示,運動會上賽威呼、夾包等少數(shù)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的閃亮呈現(xiàn)……無一不證明了這一點。吸收各民族的經(jīng)典文化,可以培養(yǎng)具有大視野的人才。各族少年從小就欣賞不同民族風土人情,長大了也就不會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固有隔膜。
(“12·9”大合唱)
再者,民族共融的前提是共榮,但民族共榮不能只停留在經(jīng)濟發(fā)展層面上,必須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共榮?,F(xiàn)今,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地區(qū)之間尤其是大城市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小,到另一個城市出差,跟在家里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樣的高樓大廈、柏油馬路,所有民族的人都在逛同樣的超市,上同樣的學校,喝同樣的奶粉,穿同樣的裙襖……很多人以為這就消除了民族差別,而事實并非如此,不能以為這樣就實現(xiàn)了民族融合,因為民族認同主要是文化、心理的認同,我們的民族共融是為了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而進行的,物質(zhì)滿足后,需要有更高的精神彌合?,F(xiàn)代化的鋼筋水泥、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與人的溝通,也在阻礙民族間的精神、文化溝通。
我們需要在吃、穿、住、用、行等物質(zhì)方面提高的同時,加強各民族的精神滋養(yǎng)。我們要警惕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背后精神的荒蕪,單一追求經(jīng)濟共榮的繁榮也必是不牢固的,是虛假的繁榮。中央民大附中為了落實好民族關(guān)懷政策,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族學子能享受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和科技進步,特別設置了“社會大課堂”這一專門的活動課程,定期組織學生游覽長城、圓明園、周口店等歷史文化遺跡,參觀水立方、科技館、大劇院等高科技院館,流連于考古博物館、天文館等場所,探尋自然科學的奧秘……既把握京城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脈搏,又能感受時代進步的律動。在使各地民族學子增長見聞的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其報效國家的民族激情及主人翁意識。
(社會大課堂活動——集體參觀圓明園)
民族融合更是一個大跨度的歷史話題和國際話題,融合不是簡單的用單一民族文化取代其他民族文化,而是在一個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及文化認同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F(xiàn)階段,我們要做的是盡快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必須推行公民教育,才能從思想上消除族群歧視和隔膜,才會不在一些矛盾發(fā)生時貼上民族的標簽而造成對立和沖突。塑造國家認同感,讓各民族人民都能真正參與到國家事務中來,在參與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贏得社會尊重,這勝過任何民族特權(quán)和照顧。
民大附中已經(jīng)以堅韌不拔的氣魄行走了一個世紀的路程,幾經(jīng)風雨,但步伐彌健。民大附中的學子是各民族未來的精英群體,肩負著繼往開來、開拓創(chuàng)新的歷史重任,更需要敢于擔當?shù)男亟蠛蜌馄?。不拖延,不推諉,不埋怨,樹立公民意識和世界意識,心中有大愛,能意識到在遠方無數(shù)的人與我有關(guān),這是新時期公民意識覺醒的需要,也是民族心理融合的需要。
惟有大愛,中國才有和平;惟有互愛,彼此才能真正地稱為同胞;惟有反思與行動,未來才有希望。
我們,正走在路上。
(謹以此文恭賀中央民族大學附中百年華誕!)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