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睆摹澳咎摇钡健碍偓帯保皇且幻陡兄x的種子,卻延續(xù)至今。艱辛的求學路上,那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警句,那個“銜環(huán)結(jié)草,以報恩德”的故事都在述說著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感恩的心情。
近日,我在《黨建》2012年第1期上看到《走進潘家峪》這篇文章,視線再也不能移開。仔細讀來,不禁熱淚盈眶。我們這個一直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已經(jīng)成為《黨建》雜志社的群眾工作聯(lián)系點。社里的同志帶著豐厚的禮品,來到我的家鄉(xiāng),慰問八路軍老戰(zhàn)士,與村民共商富村大計。因為有了《黨建》的幫扶,潘家峪村這個曾飽受苦難的革命老區(qū)深切感受到了黨的關(guān)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在這個村的學子,我深知只有不忘根本,始終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能無愧于組織的關(guān)懷。
《黨建》還有很多深入基層、關(guān)注群眾的文章,充滿了百姓情懷,讓我百感交集。這份感動,是無法言說的謝意,更是一種鼓勵。正如唐山市委宣傳部的袁風遙同志寫的詩中所說:“從今起,兩心常系、魚翻龍門。”
懷抱一顆感恩的心,猶如點燃了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懷抱一顆感恩的心,猶如掌握了人生宮殿的一把鑰匙;懷抱一顆感恩的心,猶如擁有了人生海洋中的一艘堅船;我深知,不管是對我還是我的家鄉(xiāng),那明燈、那鑰匙、那堅船就是黨,就是《黨建》。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潘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