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凌晨,在反對黨民主黨議員集體離席抗議后,泰國國會下議院通過了備受爭議的赦免法案,只待隨后在上議院程序性過關并經(jīng)國王簽署生效。根據(jù)該草案,除了因侮辱王室被定罪入獄的人之外,在2006年9月19日軍事政變至2013年8月8日之間所有涉及政治集會的罪犯將獲得赦免。這樣一來,前總理、現(xiàn)任總理英拉的哥哥他信也被包含在赦免范圍之內。也正因為如此,圍繞著該法案的起草和通過,泰國社會展開了又一輪政治博弈。
2006年9月他信被軍事政變推翻后,繼承其政治衣缽的是其最小的妹妹英拉。2011年7月的大選中,由他信所創(chuàng)立的“泰愛泰”黨改頭換面后成立的“為泰黨”大獲全勝,英拉擔任了總理。英拉當選的關鍵是繼承了他信的路線,但上臺后,她顯示出了獨立思考的一面,走的是中間路線。在一年一度的泰王生日赦免名單上,她沒有加上他信的名字,也沒有重用“紅衫軍”的領導人,而是不斷強調社會和解是這個國家的前途所在,不是用一方打擊另一方。2013年9月,她還主持了泰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論壇,目的也是尋求國家走出目前政治困境的方法。
因此,也許從英拉的立場看,該法案除了可以赦免哥哥他信,也可以赦免包括前首相阿披實等反對派領導人:他信在軍事政變下臺后流亡海外,泰國最高法院2008年以濫用職權等罪名缺席判處他兩年監(jiān)禁。由于該判決未能執(zhí)行但依然有效,這成為他信回國難以逾越的障礙。一旦赦免法案獲得通過,將有望為流亡海外的他信回國鋪平道路;與此同時,上屆總理阿披實和副總理素貼則被認定在2010年下令對“紅衫軍”集會實施武力清場、造成近100人死亡而面臨謀殺指控。特赦法的通過,其實對泰國政壇對立的雙方都有利,是走向政治和解的重要一步。
但大多數(shù)泰國人并不這么看。他信下臺后,支持他的組織“反獨裁民主聯(lián)盟”(紅衫軍)和反對他信的組織“人民民主聯(lián)盟”(黃衫軍)便一直進行角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泰國的政局。赦免法案一出,兩方面都很不滿意,都不愿意對方得到赦免,而普通泰國人則擔心過于廣泛的赦免會造成社會的持續(xù)動蕩和不穩(wěn)定。泰國著名的宣律實民調機構于11月2日發(fā)布的調查顯示,57.6%的受訪者認為,涉及2006年軍事政變及政治集會的罪犯都不應獲得特赦。19.8%的人認為只有參與集會的民眾應獲特赦,但不應赦免率領示威活動的政治領袖及于2010年下令鎮(zhèn)壓示威的人;只有11.3%的受訪者認為應無條件赦免所有這些人;有4.5%的人認為可特赦所有人,但不包括他信。
英拉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目前毫無共識的情況下特赦所有人,很大的可能是大家都不買賬。顯然,他信因素是赦免法案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個有強烈個人魅力和政治動員力的領袖人物,他信的回國幾乎可以肯定會在泰國政壇掀起新的巨浪,同時調動起支持和反對他的人的情緒,給政局帶來新的不穩(wěn)定。因此,英拉如果想要實現(xiàn)真正的政治和解,就應該勸說哥哥暫時不要回國,這對他信個人可能很不公平,但對泰國走向和解之路卻是不得不做出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