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編劇跟某導演在北京召開新片發(fā)布會,各大媒體蜂擁而至。入職半年的記者小白接到任務,從成都飛北京。
發(fā)布會上,金牌編劇腳蹬布鞋,身穿中式夾襖,蹺著二郎腿,操一口山東味兒普通話,跟記者們侃侃而談。某導則一口京腔,霸氣十足。小白第一次見到心中的大牌,完全符合他的想象:那眼神、腔調、發(fā)型,夠派頭!
有點道行的老記都知道,文化圈兒,越牛的人越鄙視說標準普通話。字正腔圓普通話只有兩種人說:無根北漂和播音員。想混,首要任務就是學會雜糅各地方言的普通話。
一瞬間,他聯(lián)想到兩個更大的腕兒:小平爺爺和毛主席。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說湖南話;小平爺爺會見撒切爾夫人不僅說四川話還抽煙。于是他得出結論:強人就該有特色。
不過他有點迷惑,發(fā)布會開了這么久,有個詞始終沒搞明白:擰巴。金牌編劇老說這詞,從開場到現(xiàn)在說了十幾遍,差不多成了整個發(fā)布會的關鍵詞。但是,啥子叫擰巴?
晚上寫完稿,琢磨半天取個題目:《金牌編劇:我一直很擰巴》。稿子傳回去,編輯一看,說,惡心,這是哪里的土話,改掉!小白大叫,鬼大爺曉得是哪里的土話,讓老子咋改?
第二天稿子見報,占了一大版,題目被編輯改為《金牌編劇:我一直很樓搜》,還引了句古詩,“鬢發(fā)樓搜風露寒?!毙“子X得不錯,雅俗共賞又有四川特色,編輯就是技高一籌。
活干完了,照例要跟圈內人聯(lián)絡下感情。記者這行像游俠,“四海之內皆兄弟”。一聊,原來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為著共同的新聞理想來到北京。但小白發(fā)現(xiàn),不管來自哪里,人人都一口京片子,好像自小在皇城根下長大的一樣。
喝得半醺,小白的語言天賦開始發(fā)揮。你丫、我丫、齊活、得勒……一聽就會,張口就來。小白突然覺得,這口混雜的北京腔還挺管用,一下子感覺自己就是北京人兒了。
宿醉醒來,小白操著卷舌、兒化過度的北京話從酒店趕到機場。一路上還不忘跟出租車司機交流練習。當飛機穩(wěn)穩(wěn)地降落到雙流機場時,還沉浸在小小的優(yōu)越感中。
報業(yè)集團擁擠的電梯里,他接到個北京的電話,是昨晚剛喝過酒的哥們。小白用還不太地道的北京話熱情回應:
打你丫挺的!德行!得得得,來成都,請您吃兔頭兒,鴨腦殼兒,冒菜兒!OK,OK,齊活!啥子?咹?咹?喂喂喂。
……手機沒信號了。
電梯開了,人群涌出,一人斜乜著眼說,哪個部門的瓜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