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出口增速一度達到35%的歷史高點,此后開始趨勢性回落,2012年只有8%。筆者和同事茅銳做了一項研究,試圖理解中國出口增速變化的原因,預測未來變化趨勢。
研究的主要結(jié)論是:中國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不是外需下降,而是出口市場份額增速的趨勢性下降。市場份額增速下降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上升。10%左右的出口增速可能成為未來中國出口增速的中位數(shù)。
出口增長速度可以分解為進口國的進口增速變化,以及中國產(chǎn)品在進口國市場份額增速變化之和。前者反映了需求對出口的影響,往往具有較強的周期性;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國出口產(chǎn)品競爭力變化對出口的影響,往往具有較強的趨勢性。
出口市場份額變化在不同區(qū)域有顯著差異。在美、歐等發(fā)達國家,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在2010年初以前幾乎以線性趨勢增長。但2010年初見頂以后,便開始緩慢下降。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早在2004年初就已基本穩(wěn)定,此后幾乎維持不變。
在東盟、印度、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周邊或新興市場,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在2011年初以前曾一度累計提高了2倍-4倍。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在這些地區(qū)的出口競爭力出現(xiàn)了較大波動,并自2011年起停止了上升趨勢。
中國在巴西和沙特的出口競爭力一直在快速增長。2012年,中國在巴西的出口市場份額已超過2002年時的6倍,在沙特的出口市場份額也增長了約3倍。這兩個國家成為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增長的亮點。
影響中國出口市場份額變化的原因很多,可以大概劃分為生產(chǎn)率、生產(chǎn)成本、匯率、貿(mào)易成本等四大類因素。
借助于回歸模型,我們發(fā)現(xiàn)勞動力成本和貿(mào)易成本是決定過去十年中國出口市場份額變化最顯著的因素。
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是出口增速回落最重要的解釋因素,貿(mào)易成本下降使其對出口增速的貢獻不斷下降。
中國不能像以前那樣,靠廉價勞動力贏得市場份額,加入WTO對于促進出口增長的改革紅利也基本上告罄。未來,決定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增速變化的關鍵是生產(chǎn)率。從技術角度看,中國出口產(chǎn)品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率的空間還很大,但是過程會比以前艱難、速度也會放慢。未來中國能保持10%左右的出口增速已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