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才強國只是少數精英的事情。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從宏觀上說,人才強國是一項覆蓋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從根本上說,人才強國體現(xiàn)的是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戰(zhàn)略。它只有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形成千軍萬馬、萬眾一心的努力,才能切實得到貫徹。為此,特別需要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叭巳硕寄艹刹拧敝皇且环N可能,如何轉變?yōu)楝F(xiàn)實,需要多方努力。
一、全社會都應該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數學家陳景潤、水稻專家袁隆平、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航天英雄楊利偉是人才,只有中專學歷的橋梁專家林元培、金牌工人竇鐵成是人才,千千萬萬奮戰(zhàn)在各條戰(zhàn)線的“土專家”“田秀才”們同樣也是人才。時傳祥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掏糞工人,但是他為社會作出了不凡的貢獻,誰能說他不是人才呢?人才的類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自然會有不同。用一把尺子、一個模子去衡量和使用人才,既不符合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那種唯學歷、職稱、資歷、身份的傳統(tǒng)人才觀是制約“人人都能成才”的巨大障礙,只有走出“四唯”的觀念誤區(qū),破除自慚形穢,妄自菲薄的思維,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念,才能使“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學人才觀深入人心。
二、成才是個人的努力
成才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在成才之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在自己的專業(yè)和領域有所突破、有所建樹、有所成就。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學習鉆研??v觀古往今來的成才者,無一不在自己的領域內苦心孤詣、皓首窮經。為了學習、為了進步,他們或鑿壁借光,或懸梁刺股,或聚螢積雪,或聞雞起舞,或十年磨劍,或嘔心瀝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些立志有所成者都明白,只有通過刻苦的鉆研才能彌補自身不足、提升自身能力。
三、營造“人人都能成才”環(huán)境的關鍵在領導
俗話說,“魯班眼里無廢料”“善用人者無廢人”。成才是個人追求與奮斗過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是成才的最終目的。然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領導者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下屬,善于發(fā)現(xiàn)獨特個體的獨特潛能,用其所長,身邊必將有用之不盡的人才。領導者履行用人職責,要坦蕩無私、情通理順、分寸得當,用公平的尺度提攜人才。清正廉潔是人品的重要表現(xiàn),是黨和群眾對干部的要求,是堅持原則、公道正派的重要體現(xiàn),對培養(yǎng)人才、留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營造“人人都能成才”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