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成才。下面,我試從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實踐中談談我的嘗試。
一、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否則,就難于理解人類天才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科學成就。如閱讀一部分名著、欣賞一幅名畫、看一部電視劇,如果有一定的歷史知識,那么對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性、藝術性就會有較高的欣賞能力。再如在講授古希臘的雕像為什么崇尚人體美的問題時,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古希臘的歷史,使他們懂得古希臘經(jīng)濟繁榮是和海上貿(mào)易分不開的,古希臘人既要應付十分惡劣的海上風浪,又要對付十分兇惡的海盜。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特殊的審美觀,認為勻稱健壯的人體是最美的,是美和力的象征,人體就成為他們的雕塑。這樣,就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與掌握歷史知識,也為學習其他學科打下了基礎。
二、使學生認識人類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了美
美的根源在于社會實踐,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創(chuàng)造了美的世界。人類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滿足了人類的生活需要,推動了歷史發(fā)展,同時人類智慧的結晶也給人類以精神的享受。如在講授北京人從打制石器到磨制商代的青銅器、漢代的金縷玉衣、景德鎮(zhèn)的瓷器等知識時,使學生認識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了實用價值,人類作為自由創(chuàng)造的主體而存在,而后又創(chuàng)造了美,即古人說的“食必常飽而后求其美,衣必常暖而后求其麗”。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美產(chǎn)生于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美還表現(xiàn)在人民群眾在實踐的創(chuàng)造中,特別是他們中間涌現(xiàn)出的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天文家,他們對祖國和民族的興亡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如戰(zhàn)國的屈原憂國憂民,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不辱使命,唐朝的鑒真東渡出生入死。到了近代,由于列強對祖國的蠶食鯨吞,就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而奔走呼號。他們中有“有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老將馮子材,有氣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狼牙山五壯士”。他們每個人都以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時代美的樂曲。他們雖早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美好行為卻跨越了歷史的長河,為人民懷念和公認,這種美的行為、美的價值已形成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學生在美的行為中獲取了向上的動力,培養(yǎng)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勞、勇敢頑強、勇于探索的精神。讓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通過歷史教學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學生自覺地尋找差距,思索有關人生價值的問題。同時,學生也懂得了在現(xiàn)階段要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行為,就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尊老愛幼、嫉惡如仇、艱苦樸素、遵紀守法、謙虛好學等。
三、使學生曉得美的創(chuàng)造屬于世界人民
馬克思說過:“人們是要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一切的。”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世界各國人民以各自的生產(chǎn)方式和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了美的事物。由于美感認識是人類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并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反映了人們對實踐的共同要求、愿望和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如在講授萬里長城、秦兵馬俑及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古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卡爾納克神廟、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雅典的衛(wèi)城時,使學生認識它們的美屬于世界人民,世界人民對他們的向往,早已打破了民族、階級、時代、地域的限制。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美的創(chuàng)造屬于世界人民,通過刻苦學習,培養(yǎng)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今后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好的事物,不僅是為中華民族作貢獻,而且是為全人類作貢獻。
雖然美的創(chuàng)造屬于全世界,但也要告訴學生,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形態(tài),并有世代相襲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習慣,這一切不能對本民族的審美觀產(chǎn)生強烈的影響。如人類在氏族部落時幾乎都出現(xiàn)過崇拜一種或幾種動植物的現(xiàn)象,并作為本部落的標志,這就是“圖騰”。如中國古代崇拜傳說中的龍,有的國家則把蛇、鷹、仙人掌視為神圣之物。美也因階級時代而異,如我國魏晉時期,士族子弟以寬幅高屐涂脂粉視為一種美,而今天的人則以佩戴首飾、戒指視為美。雖然審美受時代、民族、階級、地域的局限,但并非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芭蕾、高麗樂的引進就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音樂文化生活。在引進外來文化,洋為中用的過程中,中國人民使之和中國民族特點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民族美。如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就融合了很多印度藝術和印度風格,有的壁畫內(nèi)容取材于印度的佛教故事,有的壁畫愈來愈滲入了中國的世俗人情。同樣,中國的絲綢、瓷器、工藝品也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使美的價值建立和擴大,也更加為廣大人民所接受和欣賞。
總之,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對學生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教師要對學生積極引導,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使學生學會抵制假、丑、惡,使其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沿著真、善、美的方向闊步向前,真正成才。